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主办的“治理、公民社会与公共政策”(Governance, Civil Society & Public Policy)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3-6日在英国南安普顿举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副院长、王诗宗副教授、周俊讲师一行赴会并宣读了论文,英美著名政治学和行政学教授Gerry Stoker、Guy Peters、Tony McGrew等也出席了本次会议。这一会议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南安普顿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合作计划的一部分。去年12月与今年5月,南安普顿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Tony McGrew教授两次访问我校,与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商定了一揽子合作计划,每年轮流主办公共管理系列学术会议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3日上午,南安普顿大学副校长Don Nutbeam教授会见了郁建兴教授一行。作为世界知名的社会政策(公共卫生政策)专家,Don Nutbeam教授回顾了他对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的经历,对两校在公共管理领域展开全面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了校方的支持态度。嗣后,南安普顿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McGrew教授与郁建兴教授就两校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合作进行了细致讨论。双方商定,今后两个学院将在连续举办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互派各层次访问学生、访问学者、开展联合研究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南安普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陆懋祖教授参加了会见。

郁建兴教授与南安普顿大学副校长(中)、院长(左)在一起
11月3日下午,南安普顿大学社会科学学院Sociology & Social Policy、Ageing/gerontology、Politic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cial Statistics & Demography等研究分支方向(系)负责人及法学院部分教师与郁建兴教授一行举行了座谈会。南安普顿大学的教授们向客人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内容和课程体系。郁建兴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暨行政管理研究所的整体概况、学科设置及主要研究领域,王诗宗副教授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MPA专业学位教育的情况,周俊博士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情况。

双方交流办学和研究情况
11月4-5日,“治理、公民社会与公共政策”研讨会正式举行。除了浙江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的代表外,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者B.G. Peters教授、英国外交家、曾经在香港回归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艾博雅爵士(Sir Lenard Appleyard)也专程参加了会议。
在两天的会议发言及讨论中,中、英、美三国10位发言者分别宣读了会议论文。来自浙江大学的三位学者的发言,既体现了与国际学术界的同步进展,也体现了非西方学者的独特视角。郁建兴教授在题为“治理与国家建构之间的张力”(The Tension between Governance and State-building)的演讲中,提出了治理与国家建构之间的辩证法,其中指出具有后现代色彩的治理理论与作为现代性成就的国家建构之间既有差异,又有交融,二者在法治的基础上保持两者的张力是必要的,而来自中国的经验验证了这一辩证法。由于西方学者所称的“治理”一般发生于早已完成现代国家建构的国家中,而非西方的治理及善治则发生于完全不同的语境中,治理的目标也与西方有着显著差异,因而郁建兴教授的观点触及了治理理论的核心层面,受到了Stoker等英美同行的强烈关注。王诗宗副教授在题为“另一种地方治理?”(Another Kind of Local Governance?)的演讲中,指出了西方的治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善治存在明显差异,而善治首先是“良政”(good government),接近于西方意义上的治理则是实现良政的手段;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治理及地方治理作为一种工具是易被接受的,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与其局限一样值得重视,我们需要新的分析路径来判断治理在中国所能导致的结果。周俊博士在题为“业主维权运动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逻辑”(Rights-Defending Movement of House Owners and the Logic of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in China)的演讲中,应用苏州和杭州的两个业主维权案例,分析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图景。周俊认为社会(业主及其组织)一方可能被政府与市场合谋剥夺,而业主的组织化程度、手段的合理应用等可能对争端解决起重要作用。业主维权既体现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也说明法治化和现代国家对于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同行的论点,被誉为盎格鲁治理学派(anglo-governance school)代表人物的Peters和Stoker教授表示,需要重新估价非西方经验对于治理理论的补充和冲击,而这应当构成双方在今后开展联合研究的重点。

郁建兴教授与peters在会场
其他会议代表的发言主题集中在公民身份及公民参与、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方面。McGrew教授在题为Diminishing Returns? : Globalization and the Limits of Citizenship 的演讲中,讨论了全球化进程与(发达国家)公民身份变化的关系;Stoker教授在题为Political Citizenship under Threat: Dimensions, Causes and Responses的演讲中,对政治性公民身份与西方政治运作的关联及其面临的当代不利因素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分支(系)主任Graham Smith教授在题为Designing Political Citizenship的演讲中,仔细回顾了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挑战,并以 Porto Alegre和British Columbia Citizens’ Assembly两个参与式公共预算案例研究指出应如何应对挑战。 J. Mohan教授(the New Third Sector Research Centre副主任)在发言中对英国第三部门在政策过程中的角色、能力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Bernard Harris教授从近代史分析角度,透析了英国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及其与政府的复杂关系。Peters教授在会议上展现了他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北京、香港、台北三城市之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及其中的各种情境因素分析。对于这些发言,郁建兴等从理论及中国经验维度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和批评。这些批评进一步导致了西方研究者对中国同行的研究工作及中国经验的关注。Smith教授向中国同事详细询问了温岭参与式预算案例,并表示了进一步比较研究的强烈兴趣。
在会议闭幕前,双方进一步明确了联合研究的内容,并商定明年的浙江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系列学术会议将在杭州举行,由浙江大学主办,主题初定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与治理改善”(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Improvement in China)。Peters教授也慨然允诺明年赴杭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