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先国教授出席首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颁奖仪式暨公共管理创新论坛

发布时间:2011-05-07浏览次数:5

    2011年5月5号下午,由我院(中心)与《今日浙江》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颁奖仪式暨公共管理创新论坛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诸暨“枫桥经验”、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体系”、慈溪“建立村级和谐促进会”等24个创新案例榜上有名。省委书记赵洪祝对本次活动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李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副省长王建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等出席了会议,并为获奖案例颁奖。

 

    姚先国教授作了最后的会议总结并作了“再创改革优势,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专题报告。

姚先国教授认为,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体制创新的热土。很多改革开放的经验都诞生于此。但过去对浙江的认识似乎有两个误区。

    一是认为浙江的改革创新主要靠民间自发行为,政府则是“无为而治”。实际上,并非如此。浙江拥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优势,民间自发创新能力强,这点不可否认。但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如果仅有民间力量的创新,没有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民间创新是很难持续的,也是难以普遍推广、取得大面积收益的。温州“八大王”的命运,就是一个极好的说明。

    二是认为浙江的体制创新主要在经济领域,其他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其实,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领先也是得益于浙江的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持。浙江在政府转型、社会转型方面同样具有领先地位。历年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可以证明这一点。今年联合国在全球范围评选政府创新奖,杭州的“开放式决策”是我国唯一推荐入围的案例。这次我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评选,在全国尚属首次,同样证明了我省在公共管理创新方面的地位和作为。

    姚先国教授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活力的源泉。转型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身就是一场革命。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省公共管理创新虽已取得可喜成果,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公共管理创新仍在起步阶段,任重道远。我们应同心协力,持续奋斗。至少有几点值得警醒:

    1、旧的发展模式尚有强大惯性,在转型发展中将会顽强表现出来。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对阻碍转型的各种议论与质疑要不为所动。咬定转型不放松,把社会管理、政府转型置于优先地位,摆脱惯性,克服阵痛痛,率先转型。

    2、对成功的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相互学习借鉴,使之普遍推广,取得改革创新的规模收益。

    3、把顶层设计与个别探索有机结合,加强各种创新活动的耦合性、互补性,使单项改革与整体机制设计有效集成,避免制度之间的非均衡与碎片化,寻求成本最小、效益最好的体制创新路径。

    最后,姚先国教授强调,过去的经验表明,在社会大变革,处于不确定、不明朗状态时,抢先一步十分关键。浙江的率先发展就得益于此。目前我们又处于这样的转折时期,期望我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不同领域能增强对社会管理、政府创新的共识,勇当新一轮改革的弄潮儿,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