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中心郁建兴教授和周俊副教授、江华教授合作的专著“A Path for Chinese Civil Society:A Case Study on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in Wenzhou, China”,由美国著名学术出版社The Roman & Littlefield出版。该书是是首部国内学者撰写的行业协会商会研究的英文著作,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
该书系统地梳理了围绕公民社会理论的中国适用性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基于学术界对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的讨论和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治理变革,提出了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路径的新思考。作者认为,在全球治理变革、政府再造的浪潮中,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型为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创造了大好机会,以此为契机,公民社会组织有可能通过积极参与公共治理而获得发展,相比较于“先独立后参与”而言,该路径更适合在社会缺乏独立传统的中国促成公民社会的发育和生长。
围绕这一理论分析框架,该书对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的温州商会进行了全面考察。该书提出,从温州商会治理结构的演进来看,商会从精英治理走向合约治理、从简单治理走向复杂治理,是商会会员服务功能、行业治理功能有效发挥的结果。因此,对商会组织发展的理解必须到商会功能中去寻找。对温州商会行业治理和参与社会管理功能的研究是该书的重要内容。在研究中,作者提出,温州商会的发展尽管基于经济转型、政府变革、文化基础以及商会自身努力等多种原因,但商会积极参与行业治理和社会管理并取得了较好的绩效,是最重要的方面。作者认为,温州商会的发展经验虽然体现出某种例外性,但也体现出不例外性,温州商会的发展表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已经得到了某些改善,公民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制度空间。
该书确证了温州商会通过参与公共治理而不断成长的成功经验,并通过这种经验检验了理论分析框架,既赋予了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以深远的政治、社会意义,又对公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给出了回答,为中国公民社会理论发展注入了新资源。
该书出版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行业组织研究专家、波士顿大学Joseph Fewsmith教授认为,该书是那些希望理解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人应该阅读的。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公民社会理论家、杜伊斯堡大学Thomas Heberer教授认为,该书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概念,它无可争议地表明在世界上不止存在一种公民社会模式,而是存在与不同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环境相适应的多种模式。Heberer教授还认为,中国学者逐渐用英文发表他们的研究结论,这推动了跨文化和政治系统的公民社会研究之间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