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中心郁建兴教授等主编的论文集“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in China”由美国著名学术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
该论文集是2010年11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国际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长期开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公民社会组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业已成为国内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研究的重镇,也广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和美、英、德等国家近30名学者与会。该论文集选取了其中10篇论文,其中,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入编论文4篇。
该论文集包括“治理与公民社会的理论视野”与“公民社会与治理的中国实践”两大篇。在第一篇中,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著名公共管理学家Guy Peters在论文“作为政治理论的治理”中提出治理能够被理解为广义的政治学理论,文章试图阐明治理这一概念如何被用于解释当前学术界和现实世界中对治理的各种关注。郁建兴教授等的论文“治理和国家建构的张力”指出必须在法治基础上适当保持治理与国家建构间的张力。这一篇中还包括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Thomas Heberer教授论文“自上而下的创建公民社会结构”、温州大学江华教授等的论文“国家社会关系视野下行业协会参与公共决策:一个概念框架与比较案例分析”和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授Wolfgang Bielefeld等的论文“中国的社会企业”。第二篇收集了郁建兴教授与周俊副教授、中共中央编译局何增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美国西华盛顿大学Kristen Parris教授和温州大学何宾副教授的5篇论文。这些论文围绕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路径、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等问题,对温州商会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社区建设、“一业一会”制度等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
治理和公民社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议题。随着分权改革、市场化和多元利益的发展,治理和公民社会也成为中国政治实践和学术讨论的中心概念,围绕这些概念的中国适用性讨论层出不穷。论文集的作者们对治理和公民社会理论的重新阐释,对基于中国公民社会和治理实践发展的理论分析和案例讨论,发展了新的理论资源,也为理解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视角。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Joseph Fewsmith称该论文集是一本及时而重要的著作,它对快速发展的NGOs对中国未来的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知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Gunter Schubert认为,该论文集通过对治理和社会参与的考察,对转型环境中的国家-社会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洞见。(沈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