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正式公布,共评出830项成果,包括45项一等奖,250项二等奖,518项三等奖以及17项普及奖。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与江华教授、周俊副教授合著的《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基于浙江温州商会的研究》一书荣获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
《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全书共分八章。导论评述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理论之争,提出基于中国经验反思西方公民社会观的目标和任务。第二章至第七章都是关于温州商会的研究,包括“温州商会的兴起”、“温州商会的组织治理”、“温州商会的行业治理及其绩效”、“温州商会的社会管理”、“温州商会的失灵与矫正”、“温州商会与政府的关系”等。第八章为结论,通过考辨温州商会的例外与不例外,得出关于中国公民社会在参与中成长的结论。
《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提出了“中国公民社会在参与中成长”的新分析框架,并围绕这一分析框架,以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温州商会组织治理的演进、温州商会的行业治理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温州商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通过实证考察,本书分析和验证了“在参与中成长”这一分析框架,指出中国公民社会可以通过不断参与公共治理而获得发展的生长路径。
《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提出“中国公民社会在参与中成长”的新分析框架,回应了长期以来关于西方公民社会理论能否应用于中国的问题,认为中国公民社会应该在一种有别于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路径中成长,它不应以获得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而应通过参与公共治理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其次,回应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路径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理论之争,认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不应简单归结为国家还是社会主导的问题,它需由国家与社会共举才能实现;再次,消解了对中国有无公民社会的理论之争。在新分析框架中,“公民社会”演变为一个具有“在地”意义的概念,而非西方式的话语,这种意义的转化使得争论中国有无公民社会的意义变得微弱,而如何建构公民社会或促成公民社会的成长则成为关键问题,这实质上是在追问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多位著名学者撰写书评高度评价其学术价值,把它誉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一个范例。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指出:本书表明,“在如何对待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如何对待中国的本土经验,以及如何处置两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学者正在渐趋成熟。” 美国波士顿大学Joseph Fewsmith教授指出:“对任何关心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人而言,本书都是必读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Thomas Heberer教授指出:“本书有力地表明,公民社会并不只有一种特定的形态,而是会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形成多种模式”。本书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后,经过修改并译成英文,于2012年以“A Path for Chinese Civil Society:A Case Study on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in Wenzhou, China”为题,由美国著名学术出版集团The Roman & Littlefield出版。
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从事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尤其致力于公民社会与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部第四届、第五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曾以《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和《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两部专著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此外,郁建兴教授还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