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由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政府改革与创新青年学者论坛”在蒙民伟楼246会议室成功举行。来自中山大学的庄文嘉、西安交通大学的阎波、厦门大学的林雪霏、美国明德学院的Jessica Teets,以及浙江大学的高翔等围绕当前时期中国的政府改革创新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府管理系主任王诗宗担任此次论坛的主持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田传浩担任评论人。此外,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李连江教授等也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与发言人展开了讨论。
中山大学的庄文嘉副教授作了题为“‘政区合一’能促进高新区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吗?——基于114个国家高新区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检验”的报告。他从类型学的角度界定了“政区合一”的概念和运作特征,梳理了“政区合一”导致的注意力竞争和科层制扩张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以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作为创新投入水平的测量指标,“政区合一”后园区企业创新投入水平显著降低。“政区合一”现象根植于条块分割下的央地利益格局,为规避“条”的控制,地方政府通过“政区合一”确定了以块为主的运作模式,这不可避免地削弱了高新区本身的政策目标。
中山大学庄文嘉副教授在作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的阎波副教授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政府2003-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作了题为“土地财政会影响区域创新吗?——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的报告。研究发现土地财政与区域创新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土地财政的正外部性呈现边际递减而负外部性逐渐显现,对区域创新呈现出一种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他认为,该现象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在较强资源约束和目标压力下以及企业在创新风险和短期收益之间的理性选择。
厦门大学的林雪霏副教授在梳理了二十年行政审批改革经历的基础上,作了题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顶层逻辑与属地逻辑的交锋与融合”的报告。她认为,在结构性的宏观视域下,有两套截然不同的改革逻辑并行于行政审批的改革场域内。一套是由中央政府主导的“顶层逻辑”改革,另一套为“属地逻辑”改革,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导向下自发推动的。这两套逻辑都试图以最小成本推动改革。不过,这两种逻辑至少在清理的审批内容、部门权力格局以及改革目标三个层面产生了激烈的交锋。而审改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两套改革逻辑能否互补。
厦门大学林雪霏副教授在作报告
美国明德学院的Jessica Teets教授作了题为“政治人格与政策创新激励:基于中国地方治理的微观研究”。该研究关注的是地方官员治理的个性特征和偏好,一些官员因为个性特征和偏好的不同愿意接受社会投入和政策创新的风险,而其他一些官员则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遵循等级制度,选择逃避风险。她同时利用中国地方官员调查的新数据开发一种治理偏好的类型,然后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探索个性特征和偏好。她认为中国地方政策的实质变化,至少部分变化,是由个体人格特征和地方领导机构决定的。
浙江大学的高翔副教授近年来一直关注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旨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公共服务,并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府改革。她在本次论坛上作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地方实践差异及其来源——治理机制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报告。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各省都把数字治理作为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工具。尽管如此,各省的改革进展却存在较大差异。在浙江省,地方政府已经充分挖掘管理创新潜力,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更是在规范权力运行、推动经济社会体制变革等方面发挥撬动效应。在广东省,政府改革却总体上停留在管理创新的阶段,尚未能够突破政府中心主义和部门化改革的传统模式。她认为,在政府改革进入数字治理时代后,制约政府改革成效的依旧是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障碍。
浙江大学高翔副教授在作报告
针对各位学者的发言,田传浩教授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点评了各项研究,并给出了改进的建议。郁建兴教授也对研究议题的选取,以及如何解释地方政府创新现象及其成效的差异做了深入的点评。
青年学者合影
参会学者合影
(右一为郁建兴教授,右二为李连江教授,右三为景跃进教授,右四为田传浩副教授,右五为王诗宗教授,左一为庄文嘉副教授,左二为阎波副教授,左三为林雪霏副教授,左四为高翔副教授,左五为Jessica Teets教授)
201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