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炯教授出席第四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

发布时间:2018-10-18浏览次数:466

论坛主会场

20181017日,在全国第六个法定老年日到来之际,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求是《小康》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本届论坛以“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为主题,旨在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江西省原省委书记舒惠国,全国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连宁,中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朱保成,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继业,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谭仲池,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陈俊宏,原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等领导应邀出席论坛。来自全国政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江苏省、扬州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部分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浙江、山西、安徽等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全国养老机构及相关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约400余人出席论坛。在开幕式上,扬州市副市长韩骅致欢迎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先后做主旨发言,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主持了开幕式。

舒富民社长主持开幕式

韩骅副市长为论坛致辞

扬州市副市长韩骅对与会领导与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扬州是全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多年来在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方面积累了很多及先进理念和成果。作为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近年来扬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将民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养老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郑功成会长做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人文关怀自古以来就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顺应老年人的意愿,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并将人文关怀的精神注入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形塑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氛围。但是,人文关怀又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亟待弥补的短板。没有人文关怀的养老服务,必然是没有尊严与乐趣的养老生活,甚至只能是苟延残喘式的喂养。因此,新时代的养老服务业需要尽快弥补人文关怀的短板,用人文关怀的精神来形塑造新型制度体系和社会氛围。只有在保障物质生活和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的同时,重视精神保障,才能免除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孤寂,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当务之急是要真正构建起养老、孝老、敬老融为一体的政策体系与社会环境。“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它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养老模式的有机结合,对于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指导意义。为此,应当以人文关怀的精神为指导完善养老政策体系和养老服务标准,重点培育养老机构与从业人员的人文关怀情怀。

江丹主任为论坛致辞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女士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养老服务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养老服务领域,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和心理等人文关怀,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无论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还是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的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表现,是新时代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多年来,事业发展中心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大力支持下,高举红十字公益大旗,着力打造以“人文关怀”和“医养结合”为特色的曜阳养老品牌:一是对健康老人做到满足需求,实现老有所乐;二是对患病老人做到医养结合,实现老有所医;三是对失能老人做到重点关爱,实现老有所靠;四是对临终老人做到抚慰疏导,实现老有所安。切实做好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时代养老服务人文关怀的模式与途径:既要加大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保障力度,巩固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基础地位,也要发挥企业在养老服务中的市场调节作用,还要彰显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中的公益优势。

在开幕式后,举行了主题报告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主持主题报告会。

何文炯副会长主持主题报告会

在主题报告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童星,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李连宁,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陈俊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朱士俊,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董竞成,经济科学出版社社长吕萍先后作了题为《稳定养老政策,包容行业发展》、《养老服务的法制建设》、《中国养老服务业的三大发展趋势》、《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江苏省养老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与服务整合——基于“四力协调”的分析框架》、《健全我国养老服务的几个关键问题》、《“慢病相对时空”的理论与实践》、《注入人文关怀,提升养老品质》的主旨演讲。

童星副会长做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童星指出,养老服务领域有其特殊性,需要多种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并举。既要贴近老人的需求,具有可持续性,又要找到各利益相关方间、代际间皆可接受的方案。当前形势下,应当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的功能和定位。政府不宜过多干预更不能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而是要转变“自管自办”的服务供给格局;与此同时,强化政府兜底责任,通过宏观调控,将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协助恢复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而不是简单替代家庭、社区的养老功能。还要发挥社会组织在老年组织化、需求表达、团结互助中的作用,以期精准掌握养老服务需求和效果。市场也要主动了解社会需求,准确提供服务,推进需求端和供给侧对接;公益慈善项目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避免干扰市场。

李连宁副主任委员做主题演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连宁指出,社会养老服务立法势在必行、不容迟缓。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规模已达到三万亿,每年也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然而,社会养老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全局性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理顺,国家和政府的规划、协调、监督、指导等职责没有完全到位。养老服务涉及多个部门,但各部门在养老服务业中的法定职责不够明确,缺乏高效的协调机制;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很多部门缺乏监管的法律依据和措施。二是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例如,当前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过程中,非营利法人的产权关系并不能完全适应养老事业的发展。三是设计养老服务业行政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目前,许多养老院的运营管理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存在法律风险;有些规定则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四是养老服务的运行管理缺乏有法律效力的建立、评价和收费等标准,容易引发纠纷,在具体运作中存在法律风险,五是社会养老的服务扶持政策缺乏刚性保障,最终难以落地。

陈俊宏委员做主题演讲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陈俊宏指出,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仅空巢老人规模就已超过1亿,养老服务业面临者巨大挑战和机遇。当前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三大趋势:一是社会化养老的方向越来越明确,护工、义工、社工队伍不断壮大;二是包括紧急救护设备在内的智能化养老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三是人性化养老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他认为,人文关怀是人性化养老的基础,人性化养老是人文关怀的目标,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性化养老会更全面施行,我们老人也将生活得更幸福、更体面。

朱士俊教授做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原院长朱士俊教授指出,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包括理念、知识、能力和感知四个层面,加强人文关怀是养老服务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我国老年结构现状的要求,是治疗和干预老年疾病特点的需要。养老服务人员不仅要注重人文关怀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在实战中提高人文关怀的能力,内化人文关怀理念。他指出,应当落实政府责任,推进养老服务中人文关怀;加强人文关怀的教育与培训;学习应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搞好养老服务中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更新养老服务理念,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沙维伟副厅长做主题演讲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指出,江苏省是最早步入老龄化的省份,老年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化与失能化程度高的特点。他表示,居家养老是广大老年人的诉求,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养老服务业纳入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养老服务顶层设计,构建层次分明、内容多样的养老服务供保体系。

丁建定教授做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介绍了基于需求力、承受力、配置力和获得力四个维度的养老保障资源整合分析框架,指出现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考虑至少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需求者的自理能力所决定的养老服务需求状况(需求力)、需求者的承受能力所决定的资源配置状况(承受力)、需求者的获得能力所要求的服务提供状况(获得力),而三者的协调和匹配程度则取决于资源配置力。资源配置力正是考量政府的社会政策效能的关键因素。

青连斌教授做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强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要坚持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他指出,社区养老本质上是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必要支撑。他认为,机构养老必须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一是老年公寓,以年轻老人和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年人为入住对象;二是托老所、敬老院等以基本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为入住对象的养老机构;三是护理院,以半失能老年人为入住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特别是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四是临终关怀机构。四类机构形成一种接续性的养老服务机构。无论养老机构的所有制性质如何,都应该明确自身定位。比较大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以分区设立四类机构,在机构内形成接续性养老服务链。

董竞成教授做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董竞成教授介绍了“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他指出,该项目具有公益性、医疗性、科学性、品牌性和影响力等特点,具有运行成本低、受众广、效果显著、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对于其他医疗单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吕萍社长做主题演讲

经济科学出版社社长吕萍表示,阅读是对老人最长久的培养,可为晚年生活打开更加丰富的世界。今后,经济科学出版社将致力于推出更多优秀的图书产品,为养老院捐赠更多的老年人图书,为养老服务事业注入人文关怀。

本次论坛还设有“养老标准、服务质量与人文关怀”、“医养结合、智慧养老与健康老龄化”以及“新时代中国养老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三个分论坛。当日下午,三个分论坛同时举行。老龄工作主管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从事养老服务研究的专家学者、养老机构的院长等近30名与会代表分别进行了演讲和分享。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吕学静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南京财经大学曹信邦教授、江苏大学周绿林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浙江工业大学杨艳东教授,河海大学黄健元教授、韩振燕教授分别主持了各分论坛。

 养老标准、服务质量与人文关怀”分论坛会场

在“养老标准、服务质量与人文关怀”分论坛上,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标准化服务部雷洋主任探讨了标准化助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认为将养老服务标准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为我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明确基准线,为养老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主要的技术手段。国家应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明确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归口管理单位的职责。

南京财经大学曹信邦教授分析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认为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下,中国养老服务仍然存在总量失衡、结构失衡和区域失衡等问题,根源在于养老服务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追求适度投资回报率是养老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也是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政府的责任是建立养老服务标准,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准入,提供公共基础设施,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打造竞争性养老服务市场,以降低养老服务市场价格,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将增强养老服务的购买力。

河海大学黄健元教授展示了《江苏省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8),提出江苏省未来应构建生命历程视角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此外,来自扬州曜阳国际老年公寓、广州南沙区养老院、江苏省连云港和湖南郴州等地养老机构的代表就养老服务人才、养老服务人文、养老标准化、养老机构风险防控等主题进行了发言。河海大学黄健元教授和南京财经大学曹信邦教授先后主持了该分论坛的上下半场。

 医养结合、智慧养老与健康老龄化”分论坛会场

在“医养结合、智慧养老与健康老龄化”分论坛上,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董红亚教授指出,当前中国医养结合领域主要存在失序和低效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由于医和养两方面的动力机制不对称,对医养结合的认识存在误区甚至混乱,导致资源供给与需求管理均发生较大扭曲。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专业性强,由养老机构去配置医疗资源亦容易造成效率低下。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江苏大学周绿林教授将南通市长护险的特点概括为:覆盖面广、筹资来源多样化、保障内容多元、经办管理社会化、资格评定标准透明。他认为,目前各地制度差异较大,保障范围和对象不统一,管理相对分散,服务供给与专业性均不足,筹资方式主要依托医保基金,制约了我国长护险的有序健康发展。

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冷向阳(由附属医院副院长代为发言)认为,中医的整体治疗观贴合“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特别是“治未病”、“未老先防”、“未老先养”等指导思想,在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在健康养老中发挥独特优势。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区康泰老人乐园院长秦玺林先生指出,老年人精神状态评估是在医养结合条件下,做好健康老龄工作和智慧养老工作的重要前提。他认为,以人为本应当成为失智症老人的照护理念,即通过满足他们包括融入、舒适、身份、成就和依恋等需求在内的整体需求,提升失智症老人的幸福感。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公司智慧养老项目负责人吕伯轩先生指出,养老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养老行业的发展涉及多种角色的需求,需要老人、子女家属、养老运营期和、政府多方共同积极应对,推动养老服务业全方位、多元化发展。通过引入智能化的技术管理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提高政府与社会监管效果以及企业日常运营效率。

河南康宁集团董事长王占宽先生认为,智慧养老可简单概括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护理员”;尽管前景美好,发展空间巨大,但最终的服务归根结底必须由人来完成,应当重视护理员、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此外,许多地方民政、人社、卫健委等部门和智慧养老之间由于信息采集方式不统一,不能充分共享。这种信息孤岛现象制约了智慧养老的发展与应有功能。

河海大学韩振燕教授指出,江苏省空巢化程度较严重,2016年共有870万余人,占全省老年人口50.77%。她回顾了江苏省精神关爱的相关政策、项目、服务设施与组织保障等,解析了2017年江苏千名老人的调研结果,指出应当加强孝文化宣传、构建老人精神关爱服务体系、完善相关立法并加强智慧科技在精神关爱中的应用。

邯郸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刁鹏先生指出,世界各地养老事业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在经济独立、制度规范、社会富足的基础上发展深化至今,从养老服务向产业化发展;对中国而言,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值得借鉴,但由于中国的经济、人口、社会、制度、地区发展差异等因素,应当因时因地全面思考,制定合乎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模式。

微医(浙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军先生结合集团在互联网+医疗的规划与运营实践,介绍了综合服务平台如何通过与政府监管平台和医养服务平台的有效接续,依托监管员、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与服务站、养老机构以及老人子女,为政府、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家庭和个人提供医养结合的科技支持。

 “新时代中国养老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分论坛

在“新时代中国养老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上,扬州市民政局局长王振祥全面介绍了扬州市转型需求导向、完善政策体系的历程,并提出加快合力共建富有人文关怀颐养社区的步伐。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吕学静教授详细介绍了日本护理保险的经办管理,并指出其对我国的有益启示是,护理保险基金应当采取共同负担模式,形成相对集中的经办管理机构并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定位,护理服务应当体现预防优先和社会化、产业化的原则。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任娜博士针对农村养老服务,在剖析典型实践案例,剖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认为应在捋顺政府、社会、市场、家庭等职责关系基础上,对老年人提供分类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南京大学严新明副教授展示了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结果的老人及养老问题的研究,认为要以生命周期为视域,弥补作为结果的老年人权益差距。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南京工业大学杨艳东教授分析了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现实状况、引致因素、理想与现实差距,并建议从供给、培训、配置、开发等方面寻求弥补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可行路径。

南京财经大学梁誉博士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私营化理论,分析了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的“筹资陷阱”,并主张从增加政府筹资责任、营造良好筹资环境等方面入手,跨越这一“陷阱”。

世界华人中医师协会副会长、加拿大卑诗省中医针灸师公会会长分析了加拿大养老服务的发展历史与近况,认为加拿大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机构养老服务为辅这一结构形成过程中,法制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极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也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养老服务的供给从重视经济保障向经济与服务保障并重、从重视机构养老向注重服务居家养老、从重视城市养老向城乡养老并重转化,预示着我国养老服务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发展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政府主导下,各方应当找准定位,发挥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的各自优势,以补强人文关怀这一短板为抓手,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助力。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是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中国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层论坛,论坛定于每年法定老年节(传统的重阳节)当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