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民生·治理”对话会:青年学者系列第十四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08-17浏览次数:239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璜:“数字政府:理论辨析与路径探索

2020816日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璜副教授应邀发表了题为数字政府:理论辨析与路径探索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采用钉钉线上直播的形式,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级政府的240余人共同参与。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所共同主办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翔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黄璜教授指出,政府、高校、媒体、企业和智库等不同主体对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两个概念有着差异化的诠释。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保留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两个概念的模糊性,以更好促进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对话,激发更多思想和应用创新。在研究中,我们则要看到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是不同时期提出的政策概念,呈现了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对技术与治理关系的认知变化

黄璜教授进而详细阐释了中国政府在电子政务、数字政府两大领域的政策变迁历程,刻画了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特征演变。以时间、部门为主要线索,黄教授从顶层设计、工程与试点、服务与监管等三个层面系统梳理了与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相关的公共政策。从顶层设计来看,工信部、网信办是推进中国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部门,其政策设计的内容逐步从早期的政府信息化逐步转向了围绕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从工程和试点来看,国家发改委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它采用由分及统、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了数字政府建设。从服务和监管来看,国家办公厅系统主导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工作,其政策重点也出现了从“互联网技术”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在各职能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目标正在从“政府职能转变”向“治理现代化升级”转变,顶层设计正在从“流程范式”向“数据范式”的转变,政策议题正在从“用数据治理向“对数据治理”扩展,业务架构正在从“分散化模式”向“平台化模式”的转变,技术基础也在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

基于对中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历程的系统回顾,黄璜教授展开了对当前时期数字政府内涵的讨论。他认为,数字政府在形式上可以定义为政府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赋能、协同与重构,在本质上则是政府基于数字技术(系统)在全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信息(数据)。黄教授指出,数字政府需要面向不同用户提供数据服务或信息服务,政府应重视提升其分配信息的能力。

黄璜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的数字政府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创新重点和办事需求不匹配、数据壁垒难打通、体制机制不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安全防护有漏洞等。以往研究多把数字政府建设的困境归咎于领导不重视、观念不到位、激励不科学、利益难协调等。但黄教授认为,工具能力的内在缺陷也是制约数字政府的重要原因。这种工具能力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需求侧的资源分散化导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第二,供给侧的生产“作坊化”导致技术供给能力不足。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推动资源从分散走向集中,让生产从“作坊化”走向“工业化”,更好建立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他强调, “正在发展中的数字政府表现出与过去所不同的重要特征,并由此带来政府作为一种组织的持续创新与转型,在技术层面表现出对信息(数据)更加富有效率的分配,在组织层面则进一步推动政府实现赋能、协同与重构,从而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革命。”

黄璜教授围绕数字政府建设的论述引起了参与听众的广泛兴趣。在讨论环节,黄璜教授详细解答了关于信息分配效率如何界定、平台标准化和地方需求差异化之间如何平衡、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政企合作关系等问题。

 

(图/文 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