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炯、林卡、张翔出席“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1-04-20浏览次数:89

为加强党史学习和探讨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保障,2021417-18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北京举行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专题学习与研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保障会会长郑功成教授、监事童星教授、副会长关信平和何文炯教授先后主持了四个单元的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保障学者40多位出席会议。我中心何文炯教授、林卡教授和张翔副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

何文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他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他指出,共同富裕的要义,一是富裕,二是共享。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要建立有效的机制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基本发展和基本尊严,同时要建立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他指出,社会保障是国家反贫困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适宜的补充性保障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过去30多年,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探索促进了共同富裕,具体表现:社会保险制度转型保障了职工权益并促进企业负担均衡、社会保惠及范围扩展提高了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非缴费型项目增强了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功能。他同时指出,从共同富裕的视角看,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若干基本保障项目产生了收入再分配的负面效应、若干基本保障项目的地区差异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某些项目制度设计滞后影响社会保障权益落实。他指出,要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持续深化社会保障改革: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反贫困功能、控制和缩小法定社会保障项目待遇的群体差距、完善法定社会保障项目体系并向农村拓展、均衡法定社会保障项目地区间的运行成本、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林卡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百年奋进与走向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阶级基础”。他指出,阶级分析是理解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进程的关键视角。从阶级视角着眼,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人阶级力量薄弱,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阶级力量的支持;二是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呈现出城乡二元化的特征,即对于工人的国家保障和对于农民的集体保护并行;三是改革开放初期至2005年,社会保障原有的社会基础被打破,促成社会保险制度的扩面和社会化运作;四是2005年之后,不带阶级标签的“公民”理念和对于“公民权”的保障成为流行理念,从而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社会基础;五是中国步入全民小康社会之后的新发展阶段,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应由托底保障走向鼓励民众脱贫致富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张翔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反思社会养老保险”。他在发言中对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三点反思:其一,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分担与再分配功能应当分开讨论,发生风险与不发生风险的群体边界的划分如何与时俱进?其二,虽然社会养老保险在政策设计时已经加入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再分配因子,如设置较低缴费额和较高保险金,但由于两类人群预期寿命不同,是否可能产生低收入群体帮助高收入群体逆向收入再分配的问题?应考虑进城务工农民、残疾人等群体实际可领取养老金年份较短等情况。其三,如何定义长寿风险,长寿者面临的风险究竟是长寿本身带来的风险还是陷入长寿贫困的风险?

此外,近日,何文炯教授和林卡教授出席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何文炯教授、张翔副教授参加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相关工作会议;何文炯教授出席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第25次会长会议和《社会保障评论》期刊建设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