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与民生2021年度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1-12-28浏览次数:871

2021年12月26日,由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保险行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保险与民生2021年度论坛”在杭州顺利举行。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吸引了80余位听众线上共同参与。

来自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及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舟山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线上会议合影

论坛首先由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顾海英教授致辞。何文炯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与表示热烈地欢迎,他指出举办论坛的初衷就是为全中国优秀的中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深入讨论商业保险、农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合作和研究平台,希望学界、实务界、政府部门能够继续加强合作和联系,共同促进中国保险经济学的发展。顾海英教授指出在中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背景下,农业保险的使命和责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农业保险的体制机制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要求,学术研究应该理清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论、现实和历史逻辑。

何文炯教授致辞



顾海英教授致辞


上午的研讨会由东北农业大学李丹教授主持,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宁波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六位专家先后作学术报告。

李丹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王克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农业保险可以提升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吗?——基于山东省219份蔬菜调查问卷的分析》。王克研究员指出发展绿色农业是时代要求,目前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采纳困境是采纳的深度和广度都还较低。他和团队基于MOA理论(动机、机会、能力)研究如何提高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研究从引导动机、机会补偿、能力提升三个方面构建模型与假说,通过山东省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发现,农业保险的动机、机会、能力均对农户选择绿色农业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他认为提高农业保险的防灾减灾服务或技术援助能力,可以降低提高保额或保障水平的需求;农业保险产品设计合理,可以提高农户对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的意愿。

王克研究员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毛磊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助推是否能提高商业养老保险需求?——来自一个实地实验的证据》。“助推”是指在不强迫的情况下,巧妙地引导个体做出更正确或者更有利于社会的一个行为。毛磊副教授发现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保险产品需求不足。那么助推是否能够提高相关的保险需求?研究设计与实施了一项实地实验,结果显示现状偏好“助推”影响效果正向且显著,心理账户“助推”影响不显著。有过商业寿险或年金保险购买历史的人更容易参加年金保险计划,对保险行业的认可程度越高越容易参保。所以“助推”整体有效推动最终投保率提高,助推的效果主要归功于基于现状偏好的“助推”。

毛磊副教授发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郭振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寿险业销售承保端乱象治理研究》。郭振华教授从套利动机对保险市场的内部、外部内外勾结乱象进行了分析,从微观经济学来说这些问题涉及一个成本收益分析的方式,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保险公司管理层的短视,因而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的策略。之后,他以平安和友邦两个非常不一样的公司为例,希望之后可以进一步探究管理层对于保险经营模式或者保险营销模式的选择。

郭振华教授发言


广东金融学院张伟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民生保险类论文的选题与投稿——兼谈期刊与作者的共同发展之道》。张伟副研究员的分享主要围绕三个主题,一是关于保险论文的选提,二是目前国内保险专业期刊的发展现状,三是保险类期刊和有关保险的研究如何实现共同发展。他指出,影响因子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学者们在写文章时要将个人兴趣与当前热点议题相结合,撰写文章时要注意对最新发表文章的引用。从事保险研究的学者需要有一个高层次、社会认可度较广的学术期刊作为平台,来发表自己的最新成果,学科、学者和期刊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


张伟副研究员发言


宁波大学邱波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宁波公共巨灾保险制度损失分担机制评价与思考》。邱波教授详细介绍了巨灾损失分布机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提出了公共巨灾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巨灾基金和商业巨灾保险“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巨灾风险保障体系。之后,她对“保险”还是“救助”这一话题对公共巨灾保险的损失分担机制进行了评价和探讨。她认为宁波公共巨灾保险制度目前的设计定位是政府的一种救灾政策工具,所以损失补偿机制相对较弱,救助和抚恤功能比较明显,较好地体现出了政府救灾的效果。邱波教授指出目前保险市场化还需要改进,要继续优化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制度,不断拓宽基金池。


邱波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潘国臣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提升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吗?来自中国的证据》。潘国臣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影响,指出目前有关制造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公司价值的研究比较少。文章基于沪深上市的制造业公司的数据,使用EMR指标研究了全面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处理效应模型(TEM)和广义矩估计(GMM)的结果显示,风险管理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制造业的企业价值,且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特征的企业来说存在差异,更小规模、更强的机构持股或者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受益更多。

潘国臣副教授发言




下午的研讨会由浙江财经大学叶晓凌副教授主持,来自东北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四位专家与五位博士研究生先后作学术报告。


叶晓凌副教授主持会议


东北农业大学李丹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携手并进还是南辕北辙——鲜果类农产品“保险+期货”发展探究》。李丹教授指出,“保险+期货”模式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富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市场风险问题的破题之举。鲜果类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运行以来,对苹果种植户、果业公司、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均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期货市场制约、保险观念扭曲、农户不易接受等负向效果。李丹教授认为,未来“保险+期货”模式仍需要从品种选择、主体角色和路径优化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李丹教授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王常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在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方面,王常伟教授介绍了农业方面以气象指数保险、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为主的具体实践,农村方面以乡村治理综合险、村民建房保险和环境整治费用补偿保险和协助政府处理突发应急事件为主的具体实践,以及农民方面以针对低收入农民群体的“菜篮子”物价指数保险、土地履约保证保险和为中小农户打造互联网贷款新模式为主的具体实践。在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方面,王常伟教授提出农业保险可以通过险种创新拓展覆盖领域、通过功能创新助力三农发展、通过保障模式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和通过金融属性创新发挥促进要素流动作用。

王常伟教授发言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燕菲儿的发言题目是《保险保费补贴VS直接收入补贴:基于农业风险视角的财政支农模式选择研究》。目前我国的补贴形式以直接收入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为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这两种财政支农的方式兼顾了收入转移和风险保障的功能,财政支农既应兼顾农业风险管理效果、也应兼顾政府补贴效率。文章在构建效用模型、实证策略和情景模拟的基础上研究得出:从财政支农的主体出发,小农户和规模农户分别更适合直接收入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从财政支农的方式出发,应从减少保费漏出、提高保险产品质量方面提升效果,从提高保障水平方面提高效率。


燕菲儿博士生发言


浙江大学张翔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聚合长寿风险代际分担模型和养老金领取年龄》。张翔副教授指出,可保风险的基本要求是风险发生频率较低,但社会养老保险大多数参保者都会领取待遇。那么,究竟多少岁领取待遇才像“保险”呢?通过构建代际长寿风险分担模型,使用一个精算周期内长寿参保者和短寿参保者间基金净转移额测量代际长寿风险分担功能强弱,分别计算得到静止人口结构下、人口增长率为0.2%下、人口增长率为-0.2%下、联合国预测波动人口增长率下各自最优的养老金领取年龄。此外,还基于联合国预测数据的中国2020-2100年人口结构再次进行了计算,并比较了中国、日本、美国、印度、尼日尔五个国家聚合长寿风险代际分担系数曲线。

张翔副教授发言


吉林农业大学讲师王靓的发言题目是《政策性生猪保险减损效应分析》。王靓老师选择吉林省作为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调研区域,使用890份养殖户问卷调查数据,研究政策性生猪保险对养殖户损失的影响。结果显示政策性生猪保险显著降低了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损失,大中规模养殖户的损失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王靓老师认为除了针对事后损失补偿提高政策性生猪保险保障金额外,应扩充政策性生猪保险现有标的,扩大保险的保障范围。

王靓老师发言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魏帅的发言题目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基础与目标的耦合协调性评价——基于2007年-2019年数据》。魏帅同学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在确定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复合系统和指标权重后,使用2007-2019年数据测算了基础与目标的耦合协调指数。研究表明农业保险的综合发展指数不断攀升,高质量发展基础与目标间耦合等级总统高于III级磨合阶段,协调等级处于I级失调衰退阶段和II级勉强协调阶段。

魏帅博士生发言


浙江大学博士生陈欢的发言题目为《新冠疫情对生猪生产的影响》。陈欢同学基于农户层面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认可实验法,探究了新冠疫情对养猪户扩大生产规模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冠疫情的负面信息显著降低了养猪户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该影响具有异质性。在新冠疫苗没有研发成功且猪价较低时,负面信息的影响更大。对于饲料购买受到新冠疫情较大影响的养猪户,得知有关疫情负面信息后,更不愿意扩大生产规模。

陈欢博士生发言


浙江大学博士生李彤的发言题目是《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探索及政策建议》。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农产品价格政策改革的加快推进,“价格保险”备受关注。文章围绕中国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的政策背景、理论基础、试点探索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从本质上而言,价格保险是政府干预市场行为的公共政策之一,而非内生于市场的机制。因此,在利用价格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政策工具时,需要重新评估价格风险对产量、收入等各方面的影响,并适时推进价格保险向收入保险的转变。


李彤博士生发言


浙江大学博士生孙晓杨的报告题目为《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她从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浙江省农业保险的区域均衡发展情况、浙江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认为浙江省农业保险存在特色险种保障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共保体运行模式,适时调整优化省共保体运行管理模式,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加大对小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政策倾斜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政策建议。


孙晓杨博士生发言


最后,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跃华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作了总结。他表示,今后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将持续举办保险与民生年度论坛,欢迎大家关注和参与。


张跃华教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