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6-19浏览次数:20

2023617日,由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主办的“民生保障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杭州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新视野》、《学术月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保障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期刊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何文炯教授致辞


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张皓主任先后致辞。何文炯教授代表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对与会的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学界关注。最近三年多来,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一起,就共同富裕的学理基础、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结合浙江和全国的现实,重点关注通过优化民生保障制度以促进共同富裕。他强调,面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的社会现象,学界需要保持冷静和中立,要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学理,采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独立思考,得出理性的结论,并努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张皓主任致辞


张皓主任在致辞中表达了对社会保障学界同仁的感谢,并对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她表示本次研讨会以“民生保障与共同富裕”为主题,以中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为会议主办地,正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习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助推对共同富裕的研究探索。同时,她表示学术期刊作为知识发现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希望各位编委专家不吝赐教,助力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对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学术人才的培养作用,以及在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上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唐钧研究员


会议主旨发言环节由何文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唐钧研究员作了题为“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的老年照护体系”的主旨发言。唐钧研究员从“功能耦合”的方法论视角出发,将研究范围限定在社区,把研究范围置于“照护者—被照护者”的小规模社会群体上,提出了“功能耦合”的老年照护体系。他指出社区是机构服务得以施展的承接平台,是居家服务得以实现的支持平台,是康养结合得以开展的整合平台,也是智慧互联得以落地的理想平台。因此,社区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平台,未来应在社区层面提高健康照护的可及性。


郑秉文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郑秉文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与共同富裕”。郑秉文教授指出,第三支柱养老金是一个很“年轻”的制度。在绝大多数国家,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历史都不超过30年。从理论上讲,第三支柱是个人举办的自愿性制度,不受雇主的限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普惠性、基础性制度。他认为中国的三支柱养老金保险体系应构建为“哑铃型”,自愿性的第三支柱养老金应该重点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仍存在从理论到现实的差距,造成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中国个税纳税人数量少、资本利得税尚未建立、参保激励受损等。


关信平教授(线上)


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作了题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的线上发言。关信平教授认为,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要推动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要求社会保障为全面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当前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向高质量发展,应继续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合理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结构,提高社会效益,并且重视社会保障对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科学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应用。


岳经纶教授


中山大学岳经纶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三次分配、社会政策与共同富裕”。岳经纶教授认为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可以创新性地运用社会政策体系对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进行干预,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初次分配上,政府不仅可以通过教育政策和职业培训政策等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还可以通过立法对企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进行规制。在二次分配上,政府可以通过纵向再分配和横向再分配,分别实现财富和收入向底层群体的转移和生命周期上的转移。在第三次分配上,政府可以从税收政策激发个人和社会力量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从而发挥第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韩克庆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克庆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共同富裕与养老保障:以浙江为例”。韩克庆教授基于浙江省的最新调研资料,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成效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韩克庆教授指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取得了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水平显著提高、支出占比逐年提升、财政补助不断增加等积极成效,但是也面临着目标定位缺乏总体考虑、统筹层次高低不均、身份与户籍限制流动、制度体系衔接运行不畅、筹资调整机制存在缺陷、财政支出责任边界模糊等若干挑战,未来应从调整目标定位、提高统筹层次、打破身份与户籍限制、加强制度衔接和部门协同、完善筹资与调整机制等方面完善当前的养老保障体系。


彭华民教授(线上)


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发表了题为“共同富裕视角下居民再分配态度形成机制的城乡差异”的在线主旨演讲。彭华民教授从微观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变化及其机制。她分析了社会阶层、代际流动、职业地位、家庭收入等因素对再分配偏好的结构性影响,发现我国居民整体再分配偏好较强。她重点强调了代际向上流动对再分配偏好的积极影响,而个体对于社会公平的信念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她指出政府通过建设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塑造社会公平感、畅通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林闽钢教授


南京大学林闽钢教授作了题为“‘民生保障’的变与常:话语体系历史建构的透视”的主旨发言,讨论了民生保障的历史发展与定位。他认为在我国民生保障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积极主动的为民保障,并且在近年的社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民生保障的官方话语体系。在这种话语体系背后是“家国一体”的制度底色,包含着国家与社会之间非对抗的协调与温情,在这种基础上建设的民生保障话语体系需要立足大国现实、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发展趋向。


熊跃根教授


北京大学熊跃根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及关爱服务体系研究”。他指出社会政策是历史能动性和道德能动性的产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正当性原则表达,因而具有反个人主义、倡导变革和洽适性国家责任的历史质。社会政策和当下情境与情势的互动则体现了其演化过程的时间性,因此要在把握社会政策历史质的基础上应对新的社会挑战,从而实践一种增进民生福祉的社会行动。


向运华教授(线上)


武汉大学向运华教授作了题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体系研究”的在线主旨发言。他描述了残疾人事业的现状和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内在要求,指出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仍面临兜底保障不足、残疾人就业创业激励政策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欠缺等问题。为此,有必要从这三个系统入手,针对性解决目前突出问题,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孙健夫教授


河北大学孙健夫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民生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的四个动力系统”。他分析了劳动就业系统面临的就业不稳定、中小微企业劳动收入较低、乡村振兴系统农户收入来源不足、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等问题。他指出社会保障系统作为抵御致贫返贫问题的兜底性工具仍存在碎片化、养老保险收支不平衡、公共健康服务系统对于缓解居民负担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并提出可以借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政策推进办法。


顾昕教授


浙江大学顾昕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全民公费医疗:何以应为、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他认为全民公费医疗事实上是一种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医保制度碎片化的问题。在实际作用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民众登记和自付的制度设计,从而确定资源配置方式并缓解道德风险问题。他按照高配和低配两种方案计算了全民公费医疗的筹资负担,并分析了这一方案与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具有契合性,可以推动供给侧改革、增强内循环强度。最后,他借鉴赫希曼的理论批判了三种反对全民公费医疗的理论。




17日下午举行的分论坛一第一部分由浙江大学郭继强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张海峰教授进行点评。

  

浙江大学乐君杰副教授作了题为“《社会保险法》对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的影响”的报告。他从《劳动保险法》的税收属性、劳动保护属性以及保险属性等多种制度属性出发,从各个维度分析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供求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从整体影响效应来看,《社会保险法》施行显著扩大了劳动参与性别差异和工资性别差异,说明法案施行对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会产生负向影响。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法案施行对劳动参与性别差异的负向影响主要集中在已婚群体和低学历群体。在劳动需求角度,法案施行通过提高劳动力雇佣成本影响企业雇佣性别结构,进而更多地挤出女性劳动需求。在劳动供给角度,法案所具有的税收属性、劳动保护属性、保险属性对劳动者产生税负效应和资格效应。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张川川以“中国城镇地区的工资不平等:1992-2020”为题讨论了中国城镇地区工资不平等的技能溢价的演变趋势以及其具体成因。张川川研究员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我国城镇劳动者工资不平等变化、我国技能溢价变化三个层面出发,研究了1992-2020年期间城镇劳动者工资不平等的演变和由教育引起的技能溢价演变及其成因。本研究对于理解长期以来城镇劳动者工资不平等的变化以及教育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帮助,也可进一步理解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重要信息。

  

浙江大学赖普清副教授作了以“Increasing Return, Work Effort and Involution/Lying-Flat”为题的报告。在现代劳动力市场中,人才回报率增加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低技能人才是高等人才的不良替代品,因此市场需求将集中到能力较高的人身上;另一方面,某些产品端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并且具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建立人才-生产者模型,解释报酬递增以及员工行为受到的影响,并且将模型扩展,解释“内卷”、“躺平”等社会现象。研究表明,最佳工作时间与基本费率呈正相关,且最佳工作时间与工作厌恶呈负相关,这意味着人才的工作匹配度越高,其工作态度就越好。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周康的演讲题目为“No More lethal Deportations: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g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该研究主要聚焦中国一项关于移民管制制度对城乡移民以及农业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制度的废除持续性加速了城乡移民,这种影响在改革废除该制度大约10年之后还在持续。移民的扩张沿着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发展,一方面造成农业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造成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这种移民影响很大程度与家庭的年龄结构密切相关,而这种年龄结构对于随后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十分重要。

  

分论坛一的第二部分由浙江大学张川川百人计划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周康百人计划研究员进行点评。


浙江大学博士生马齐旖旎作了题为“我国人口演化的三态叠加趋势及养老政策仿真(2023-2050)”的发言。她从我国人口发展现状与趋势、三态叠加与我国人口发展的特征分析、政策建议等层面深度剖析我国人口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期将从2027年开始,届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5.6%,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和高原期”,政策窗口期仅剩4年时间。并且,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表明,城市地区长期照护需求远高于农村,到2050年城市老年人将是农村的三倍之多。

  

浙江外国语学院董红亚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发展路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往何处去?”的发言,阐述了对中国养老服务的演变以及政策张力的思考。她认为从制度定位讲,新时代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借鉴老龄化先行国家的经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原居安养,同时扎实地根植于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特色。在内容供给方面,围绕照护核心,着眼全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在投融资供给方面,它和长期照护保障经费一起分别从服务供给和需求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在文化供给方面,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引导多元主体参与。

  

浙江大学杨一心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定位与实践思考”。他基于浙江省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从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定位、基本养老服务真实需求、优化基本养老服务四个方面,对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定位问题进行解构与剖析。他指出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有利于回应困难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落实政府的兜底责任,推动长期照护保障体系的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国之重器”,加强整体性治理是建设共富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应有之义。

  

浙江大学詹鹏特聘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农村女性老年人经济独立性和居住安排”。他认为,农村老年女性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者,如何提升农村老年女性发展能力是社会治理的重点研究领域。他从农村老年女性的经济独立性如何影响她们的居住安排出发,并试图从幸福感的角度解释其内在原因。他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女性丈夫的经济独立性、子女收入、代际关系均会影响女性的经济独立性和居住安排。

  

浙江大学博士张家瑜的发言题目是“不平等的童年:早期隔代照顾对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的长期影响”。她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农村留守青少年长期生活在亲子亲情缺失的不利环境中,消极情绪的长期伴随和累积会影响留守青少年的积极健康成长,农村青少年可能承受了更多祖父母照顾的负面影响。而城市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祖父母,可能对隔代照顾有更好的理解,能够在父母和孩子间充当缓压的角色,进而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降低父母的养育压力。



分论坛二的第一部分由浙江工业大学方巍教授主持,浙江大学谢倩雯百人计划研究员点评。

  

浙江大学林卡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提低扩中’与中产社会的培育:走向中国式的现代化路径”。林卡教授分别从提低、扩中和调高讨论了现实路径,进行了丰富的国际经验比较,并提出如下建议: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培育中产阶级的力量;通过权利的保护,社会救助,收入再分配等各项社会政策项目的功效和慈善与第三次分配的影响,形成橄榄型社会的结构;发展普惠性社会政策和普遍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培育中产阶级的成长尤为关键;改变大政府小社会的状况,充分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中产阶级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力,扩大中产阶级的社会空间。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贡森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以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为先导,建立公共部门市场工资调查制度”。贡森教授认为,深化医改目标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不当的公立医院薪酬激励,事实上我们可以在不需要大量新增投入情况下快速实现“高薪养廉”,促进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和共同富裕战略的推进,这三个原因使得我们必须以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作为改革先导。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监测“高薪养廉”效果,并逐步将有关做法推广到教育领域和公务员队伍。

  

浙江工业大学祝建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服务类社会救助的边界及标准化”。他从什么是服务类社会救助、服务类社会救助的边界以及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标准化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祝教授认为一方面通过服务类社会救助帮助已经陷入贫困的群体与家庭恢复基本功能,另一方面防止高风险脆弱性家庭丧失基本的功能,其边界在于“恢复与预防”。祝教授从重视能力救助而非仅仅生活救助、注重积极预防而非事后补救、实行政府主导而非政府包办、目标定位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建议。

  

浙江大学博士后方珂的发言题目是:“低保执行的地方自主性:制度路径转换及政策探索”。方珂博士认为低保执行地方自主性的压缩集中体现在民政部门面对“重错保、轻漏保”的低保监管,收缩基于非正式制度路径的自主性,带来非预期后果即“漏保”风险上升。方珂博士认为发挥自主性的正式制度路径包括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建立集体议事程序、创建容错纠错机制。方博士从低保综合评估改革与专项救助与低保脱钩两方面提出了地方自主性的政策探索。

  

分论坛二的第二部分由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贡森教授主持,浙江大学谈婕特聘副研究员进行点评。

  

浙江工业大学方巍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共同富裕社会目标的传统文化基础及其经验验证”。方巍教授梳理了历代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阐述了小康、大同、和谐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同始终是一个相对于小康更高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大道”所反映的社会制度的完善过程,是社会和谐的更高形态。他基于对当代公众对共同富裕内涵认知的调查,分析发现“富裕”和“和谐”是人们心中共同富裕理想必须具备的要素,基本生活保障、文化精神生活、市场公共服务、社会生活环境、人伦关系和睦则是当代公众心中社会和谐的基础。相关经验证据表明,共同富裕社会目标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新时代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朱涛的发言题目是“社会风险应对的组织化机制研究”。朱涛副研究员对风险与社会治理、风险应对的机制分析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风险应对的机制主要有科层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他分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两种情况对社会风险应对进行了分析,在常态化情况下的网格治理是“人+技术”的组织化,在非常态化情况下则以科层机制为主。最后,朱涛副研究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了风险应对的组织化机制,横向为科层组织化、市场组织化和社会组织化,纵向为自上而下的动员和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责任到人到区,并从组织化的不同表现、组织化的特征和组织化与合法性的讨论三个维度提出了研究展望。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吴中盛的发言题目是“挤入抑或挤出:政府资助对中国基金会捐赠收入和志愿者数量的影响”。吴中盛研究员通过对中国基金会研究基础数据库开展的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收入与捐赠收入间存在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而政府补助收入与志愿者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这一研究不仅具有将西方研究者对于政府-私人捐赠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理论置于中国情境进行验证、修正国内组织研究的线性结论等理论意义,还具有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初期阶段,政府应积极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通过“输血”增加补助水平等实践意义。

  

浙江大学张翔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住房公积金制度互助功能的定量测度方法”。张翔教授指出公积金制度通过汇集参缴者低成本存款,为各期购房的参缴者轮流提供低成本贷款,促进其大额购房消费的互助功能被各种原因严重削弱。他通过确定最优贷款利率、最优贷款本金、最优贷款期数三个参数,构建了住房公积金互助系数,并基于A县相关数据测算了A县住房公积金互助系数,以及不同贷款利率、贷款普惠程度对互助系数的边际贡献。基于测算结果,张翔教授提出了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减少非购房相关公积金提取、提高公积金贷款普惠程度等建议。

  

浙江大学博士后涂怡欣的发言题目是“县域医共体改革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涂怡欣博士后基于浙江省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医共体改革时间点前后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有显著提升,并且地区异质性对这种提升有调节作用;不同治理维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影响效应不同,其中政府权力让渡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影响最显著。涂怡欣博士后提出了在医共体改革过程中,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社群机制需要以互相嵌入的方式进行互动协同,持续技术赋能推进医疗健康数字化改革,完善激励机制,继续推进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与人事编制治理等政策建议。


1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举办了编委会第二次会议,编委会成员以及来自《学术月刊》、《新视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社会保障研究》等期刊的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