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23-11-21浏览次数:10



 20231118-19日,第八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民政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主题为“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分层分类与高质量发展”。


来自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的社会救助相关工作负责人,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地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工作人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34家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



 18日上午,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主持开幕式。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教授对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浙江大学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组织力量持续开展社会救助等民生保障领域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制度政策研究,在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部分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决策。与此同时,积极承担对口帮扶责任,有效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他表示,浙江大学将继续努力,持续为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整个民生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浙大智慧。


浙江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方仁表在发言中代表浙江省民政厅对长期以来支持浙江民政事业发展的领导、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大会的举办是对浙江省社会救助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浙江省社会救助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鞭策。浙江省民政厅近年来不断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开展“弱有众扶”应用、完善专项救助制度、打造社会救助联合体等方面做出积极实践,并将继续对标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要求,切实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可度。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这一交流平台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对多年来各个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和与会者的感谢。他指出本次大会集中展示我国社会救助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实践探索经验,为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搭建了有效畅通的交流平台,将有力促进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完善。本次大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以“分层分类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体现了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时代主题与重点任务。他提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建设更具包容性、更具发展性、更加智能化、更加有温度、更加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制度。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社会政策处处长上田岬女士在致辞中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她指出,在自然灾害、疫情、经济衰退等危机事件中,儿童往往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脆弱群体,设计完善、运作良好的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护体系在帮助儿童及其家庭降低风险事件的影响、应对冲击、减少多维度脆弱性、提高生产力、充分发挥潜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建立信息系统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状况、社会救助扩围、综合运用服务和实物类救助手段等方面提出的措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民政部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通过课题研究、知识交流、开展试点等,为完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提供支持。她期待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展开更具深度、更具前沿性和创新性的交流对话。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在致辞中对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五点看法。第一,社会救助必须具有平等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怜悯思维,祛除“救济”等词语背后的歧视色彩,发现困难群众的真实需要。第二要扩展覆盖范围。生活必需品的内涵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延伸,为社会救助制度发挥作用奠定基础。第三是扩展社会救助保障内容。通过服务类救助有效提高社会救助的效用,积极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第四是拓展社会救助责任主体,促进多方参与。加强政府和慈善公益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救助资源。第五是提高社会救助法治化水平。法治化是社会救助制度成熟的标志,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此要加快推进相关立法进程。


开幕式之后的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林闽钢教授主持。他向与会者报告了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本次会议共收到征文136篇,182人报名参会,现场参会人数超过200人,81人做会议报告和发言。征文数量、参会人数和发言人数都创历届之最。会议征文中来自民政工作一线的论文60篇,来自科研院所的论文76篇,基本达到1:1比例,还有不少研究生参会发言,实现民政部为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研讨平台的目标。无论从参会人员规模、投稿论文数量、结构和质量,还是从会议现场参与程度看,本次会议都将是一次高质量的研讨会。林闽钢教授对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浙江大学对本次会议的指导、支持和帮助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中山大学岳经纶教授、南非经济政策研究所社会政策专家Preksha Golchha女士和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先后做了开幕式主旨报告。


关信平教授主旨报告的题目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他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进步历程,指出分层分类和精准救助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社会救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升救助对象能力、拓展救助对象机会,能够让社会救助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乃至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当前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各级各类标准,做到有效识别救助对象,完善分层分类项目之间的衔接和完善社会救助管理。


岳经纶教授主旨报告的题目是“优化专项救助管理体系,促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他指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一是做到分层救助,二是实施分类管理。他建议建立由民政部门主导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所有的物质和现金救助项目由民政部统一管理,同时明确社会救助与基本公共服务的边界,社会救助以收入维持和补偿为基本手段。应该把社会救助嵌入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普遍发展之中,而不是以救助的扩展来替代基本公共服务。


南非经济政策研究所的社会政策专家Preksha Golchha女士在线上作了题为“利用技术和数据促进社会保护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发言。她指出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脆弱性急剧上升,多重冲击需要社会保护扩大覆盖面,但为所有人提供保护仍然面临挑战。Preksha女士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强大数据库,以有效识别出匮乏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她以巴西、智利、柬埔寨等国的人口登记库、贫困登记库为例,说明统一门户、数据合并、数据质量、动态监测和全面项目设计对于社会保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何文炯教授作了题为“社会救助制度定位再思考”的主旨发言。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社会救助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疾病风险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社会救助制度和运行机制尚有待完善。他强调,现代社会中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基本保障权益。社会救助作为基于家计调查的一类选择性福利,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项目之一。无论是社会救助、普遍性福利还是社会保险,都是为老百姓提供基本保障,两者目标相同而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同,选择何种手段应该根据所处理风险的类型和特征决定。



 18日下午的会议设立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服务类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法治建设、农村社会救助与防止返贫、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社会救助与数字治理、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社会救助与共同富裕、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等12个分论坛,66位来自各级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作了报告。12位评议人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19日上午的研讨会闭幕式由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李卫东副主任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钟仁耀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左停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李春根教授、四川大学张浩淼教授和浙江大学张翔教授先后作了主旨报告。


杨立雄教授主旨报告的题目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困难分级制度”。他提出了困难分层、救助分类与待遇分档的重要思路。他认为对家庭困难程度的合理分层是精准救助的首要前提,对社会救助项目的适当分类是精准救助的核心手段,对低保设置的改进是提升制度公平性的关键措施。他建议将救助资格线与给付线“两线分离”、对单人保设限、优化救助流程,将社会救助的扩围增效落到实处,以全方位、可衔接的政策支持,打造更有温度的帮扶体系。


钟仁耀教授作了题为“照护社会救助制度框架设计的思路和策略探索”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在失能失智群体规模攀升、照护费用剧增、护工队伍数质堪忧的多重困境下,照护救助的目标要扩大到全人群,照护救助内容要调至所有基本养老服务均可及。民政、卫健与财政等各部门应畅通资格评估、服务供给与监督管理等全过程各环节,逐步扩展保障范围,使照护救助成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


左停教授主旨报告的题目是“新阶段农村社会救助帮扶工作的定位与发展——政策实验的视角”。他指出我国的低收入人口主要在农村,疾病和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核心应当对标共同富裕,研判福利差距。当前农村大量人口收入略高于低保线,一旦提标就会新增大量低保对象。基于“后过渡期脱贫社区常态化帮扶试验计划”,他提出给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鼓励社区微型公益和志愿服务,社区微型项目“一事一议”,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等建议。


李春根教授作了题为“以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兜牢共同富裕底线的必要性,提出了社会救助主体建设不足、客体保障不足、体系不够健全、机制不够完善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新时代社会救助亟需加强社会救助主体建设、保障社会救助客体权益,并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机制,通过社会救助水平的不断提升,达成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


张浩淼教授主旨报告的题目是“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国社会救助创新特征、趋势与进路”。她基于70项社会救助创新优秀案例,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绘制得到共富背景下社会救助创新的整体性图景,提炼指出我国本土实践中党建引领、数智赋能与需求导向等基础化特征,归纳出主体优化、客体分扩、介体转型与机制升级的社会救助演进趋势。她建议社会救助创新要多元参与、也要全面精细,更要兜底生存与综合发展的“双擎”结合、同频共振,实现对新时代社会救助机制常态整合目标的响应与回答。


张翔教授作了题为“低保扩围增效难题的症结和治理路径”的主旨报告。他基于对浙江省2018-2020年全部低保退出对象退出原因微观数据的分析,发现浙江省2015-2017年的低保扩面实现了“错保率和漏保率双下降”。张教授指出低保标准逐年提高而低保人数却逐年下降现象主要是因为新增低保人数少了,而并非低保退出人数多了。基于对浙江和广东低保扩围成功案例的分析,他认为简单地通过提高低保标准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低保覆盖率,破解低保扩围增效难题的关键是建立尽职免责、容错纠错机制,增强扩围激励,同时清理低保申请限制条款,引入多维贫困视角,优化低保政策设计。


在闭幕式主旨发言结束后,12个分论坛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分论坛的报告和研讨情况。林闽钢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发言。


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于2009年首次举办,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举办了七届。十多年来,通过这一学术平台,吸引和凝聚了一批致力于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和持续关注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研究队伍,其影响力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