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共筑未来:罕见病慈善事业的光与热

发布时间:2024-04-01浏览次数:10

年年岁岁情相似,国际罕见病日犹如号令,启动新一年的罕见病医学推进步伐。在近日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2024年罕见病患者关爱日活动期间,【罕见病新进展】特邀专访“共筑未来”系列聚焦政策、慈善、医药和诊疗,构画新视域新征程。








本期慈善篇,旨在探讨罕见病慈善事业的特点和进展,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秘书长助理魏华先生、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谢俊明教授为我们带来深度思考。


Q

请问魏先生:您如何总结近些年浙江慈善总会在罕见病领域所做的工作与成效?


A

  魏华: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是浙江省最大的行业型枢纽型的慈善机构,既具有慈善组织的募捐善款、救助服务功能,又兼有行业组织促进发展、监督自律职责,在协助政府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连续十多年,罕见病效助、儿童大病救助都是总会所投入的领域,做了很多工作,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救助病人四五千例。



拜科奇血友病患者援助项日是为帮助家庭贫因的2-18周岁的中、重度血友病患者获得治疗,通过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捐赠而设立的药品援助项目。项目对符合拜科奇适应症低保患者给予每年3个月免费援助,由于该药品进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医保对自费购药费用予以一定比例的报销,因此对低收入患者给予医保报销与项目援助相结合的援助模式。该项目已家计投入资金1700万元,效助1900例患者。


此外总会还联合各市级慈善机构开展了一些罕见病项目,如杭州市蒸善联合会、浙江小胖威利中心开展的对患者的常年帮扶项目。宁波市慈善总会也开展了对血友病患者的赠药活动,还和宁波妇儿保健医院联合开展罕见病儿童的夏令营、成长关怀等。罕见病患者和家庭需要长期帮扶,慈善机构起到了与社会各界力量协调和联合作用,保障了慈善帮扶的持续性。


Q

请问何教授:在对罕见病患者群体的支持和帮扶中,医疗机构和慈善机构是如何联动发力的?




A

 何文炯:罕风病患者群体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他们的困难有目共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并以行动参与进来。医疗机构和慈善机构都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前者以医师为主要行动者,后者就是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两方面的结合点在于共同的救助对象。医生对罕见病及患者最为了解,拥有医疗技术,和罕见病患者产生直接连接,是患者的主心骨。因此医疗机构能提供信息给慈善机构,哪类群体的帮扶需求更迫切,帮扶的要点是什么,需要哪些资源,有了这些信息才能使慈善项目的费用和人力物力用在刀刃上。



再者一项运营好的慈善事业或慈善项目本身就需技术性支持,经济费用是最大推力,还需要规划技术环节,比如让患者更顺利地触及医药或问诊渠道,获得精神心理方面的帮助,与病友间的交流等,这些技术环节非医生莫属。很多罕见病都有遗传性,除了治疗疾病外,生育咨询方面的工作就很重要,做好生育前检查与指导,避免罕见病患儿。同时医生的参与也增强了患者和家属的信心。


Q

请问谢教授:浙江省罕见病分会是医疗机构代表,在专注于罕见病发展中又是如何与慈善项目产生合力的?

A


谢俊明:慈善作为一种事业领域和社会机构,区别于个人层面的蒸善行为,更注重有序发展和持续发展,不仅仅是赠送钱与物,发起和带动社会更多的关注,引入社会资源,建立有序得当的慈善项目执行体系就变得更加重要。例如冰桶挑战基金项日是以省级为单位的罕见病援助工程,其推进需要一整套规章制度,不仅要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还要让各个环节与爱心相揉合,不能好心办坏事,要带动良性影响,能包容与吸纳尽可能广泛的爱心人土参与其中。京东前副总裁蔡磊先生既是渐冻症患者,也是捐赠人。罕见病分会还和一些企业联合会产生连接,促进企业家们对罕见病的认知,从而有意愿参与捐赠等工作。慈善捐赠的方法也在不断升级,以前更主要是逢年过节对患者的看望和赠送一些生活必需品,现在增加了赠送健康保险,让患者或家庭多增加一份保障。


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我国仍属于新事物,民众对其既缺少认识,相关配套的社会支撑和规范尚不充分,很容易成为昙花一现的事情。现在有了专门从事慈善的机构,就有机会得到持续性建设和发展,和罕见病医疗发展一样,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模式,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扩大社会多方资源的合力。就像本次访谈,将罕见病和慈善两个关键词揉合在一起,既有慈善从业者,又有患者需求和医疗技术的代表,体现了技术联合、资源联合、项目联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有心者必得愿,由罕见病到罕见病病人,仍有太多的事务值得为之付出,让大家每一年的国际罕见病日都感受到进步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