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由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协办的“民生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和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嘉宾围绕“民生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会议主题,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开幕式和会议主旨发言环节由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和张翔教授先后主持。在开幕式上,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代表主办方对与会专家的莅临和老师同学们的参与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告诉会议代表,此次会议是浙江大学民生保障学科每年一度的会议。他专门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及其背景。他指出,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在中国奋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民生保障极其重要,因此研讨会围绕“民生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展开。他简要介绍了浙江大学民生保障学科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发展情况,并指出,浙江大学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全体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离不开兄弟院校和学术同行的帮助和支持。
浙江大学李实教授作了题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挑战与应对方案”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收入差距在2000年以来出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相对稳定状态,但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仍在持续扩大。他表示,缩小收入差距面临三大约束,一是存在财产分配差距急剧扩大、人力资本差异的工资差距效应不断强化这两大扩大收入差距的因素;二是受到2035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进度约束;三是受到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制约。他建议重新确定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建立“提低”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同时更要关注极低收入人群,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给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创收机会和条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转移支付力度。
南京大学林闽钢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社会投资国家: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的主旨发言。他比较了国外社会投资的国家类型和主要路径,以丹麦、芬兰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路径(典型社会投资路径)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社会政策形成补充关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路径(非典型社会投资路径)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社会政策形成竞争关系;中国和日本、韩国等东亚福利体制国家遵循的是非典型社会投资路径,社会投资政策具有“准市场化”特征,积极性与消极性社会政策支出形成竞争关系。他指出中国社会投资国家的未来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整体观,从儿童福利和妇女福利等积极社会政策方向突破,以社会服务为手段,走出一条中国式社会服务国家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仇雨临教授作了题为“面向共同富裕的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发言。她表示城乡、制度和地区之间筹资与待遇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基本医保在城乡、人群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不公平性。医疗保障不平衡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各地经济财政约束和个人收入约束;历史因素是居民医保低成本建立的路径依赖和基本医保各地先行先试的路径依赖;体制因素是宏观政府间关系的分级管理体制和医疗保险自身的统筹层次约束。她指出,面向共同富裕的医保高质量发展,在宏观视角上要深刻认识健康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实施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健康策略,实施路径上要三医协同治理;在微观视角上要促进法定人群全覆盖,改善居民缴费机制,财政按收入和风险情况精准补贴。
中国人民大学郭瑜教授作了题为“社会支出能降低收入不平等吗?——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再讨论”的主旨发言。她回顾了社会支出的理论渊源、内在规律和再分配效应,构建了跨国面板数据集,发现社会支出对收入不平等的改善效应为先正向调节、后逆向调节的“U型”曲线,拐点为社会支出达到GDP的23%左右;实物型社会支出比现金型社会支出的再分配效应更显著,保护性社会支出比投资性社会支出的再分配效应更显著。她指出2022年经合组织总体水平为21.09%,位于拐点左侧,但面临持续攀升的压力,部分国家已进入逆向调节的区间;2022年我国社会支出约占GDP的13.68%,在快速增长20余年后,2016年后增速有所放缓,且结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山大学彭浩然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养老保险改革:教训、争议与出路”的主旨发言。他表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个人账户定位、如何完善个人账户、如何看待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上存在争议,并指出养老保险改革带来的教训,即对养老保险基本原理理解不深刻、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低估制度转轨成本等。当前,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少子老龄化和资本市场低迷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双重打击、可持续性依赖巨额财政补贴、收入再分配目标难以实现。他建议,在宏观层面要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防止养老保险赤字风险演变成宏观债务风险;在微观层面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激励有能力的劳动者延长退休年龄、减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补贴。
浙江大学刘涛教授作了题为“民生保障与绿色现代化”的主旨发言。他指出,民生保障和生态现代化之间存在捕捉、补偿、矫正、构型四种关系,捕捉机制即构建生态敏感型的民生与社会政策认知体系;补偿机制即对生态系统中的风险、生态移民和生态难民等进行补偿;矫正机制即通过税费和排污权交易等矫正环境系统中的不平等,实现生态再分配;构型机制即通过公共住房安装节能环保装备、绿色医疗等举措发挥民生与社会政策的“塑造”功能。要构建“绿色福利观”理念,将生态保护纳入政策目标和实践中,实现社会政策的“生态化”。他强调,民生保障与社会政策体系在绿色现代化中承载着从话语边缘到中心的理论转型,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与创新重构,将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融入政策核心,以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福祉的协同优化。
下午的研讨会通过3个分论坛进行。分论坛一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郭瑜教授和南京大学严新明教授主持;分论坛二分别由浙江工业大学祝建华教授和浙江大学张川川长聘副教授主持;分论坛三分别由浙江大学王新梅研究员和中山大学彭浩然教授主持。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朱小玉、南京大学严新明、南京邮电大学刘璐婵、华东师范大学方珂、蒋潮鑫、上海财经大学唐珏、武汉大学薛惠元、西南财经大学史珈铭、广东财经大学冯剑锋、浙江工业大学祝建华、浙江大学张川川、高叙文、史新杰、王新梅、谢倩雯、詹鹏、周康、谈婕、乐君杰、杨一心、张翔、陆颖、许璨等专家学者做了发言和交流。
与会者表示,本次会议的论文选题新颖,研究深入接地气,会场讨论充分热烈,无论是发言人、点评人还是听众都收获满满。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