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浙江大学第二届应急管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2-12浏览次数:229

2024127日,浙江大学第二届应急管理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应急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长三角安全发展与应急管理研究联盟主办,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省委党校等省内外高校学者,浙江省应急管理厅、浙江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政府部门代表以及青山集团等企业代表,共1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会议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公管理学院教授何文炯主持,何文炯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应急管理论坛的基本情况,并向参与到本次论坛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在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浙江省应急管理厅二级巡视员楼健博士、浙江省应急管理研究会会长胡征宇教授先后致辞。


何文炯教授主持开幕式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指出,浙江大学致力于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多年来,我校应急管理学科与国家应急管理部门以及省、市、县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多项成果被采纳。他期待,通过本次论坛交流和研讨,能够为应急管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成果。


赵志荣院长致辞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二级巡视员楼健博士表示,省应急管理厅和浙江大学密切合作,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省应急管理厅愿继续为浙大学子打造应急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提供实践学习、技能提升和全面发展平台。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浙江的应急管理工作,聚焦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完善应急消防治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重大课题开展政策理论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进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


楼健博士致辞


浙江省应急管理研究会会长胡征宇教授指出,浙江省应急管理研究会也是浙江大学和兄弟高校一起发起成立的,旨在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建立沟通联系的桥梁,他期待本次论坛在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的同时,也希望在实践过程中有更多成果落地,为应急管理研究和实务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胡征宇会长致辞


开幕式之后是大会主旨报告,上半场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涛教授主持,下半场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文炯教授主持。


刘涛教授主持上半场主旨报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应急协会副会长马宝成教授作了题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分别从坚持预防为主、做好风险治理、监测预警、做好预案管理、情景模拟、安全文化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公共安全治理模式。


马宝成教授作主旨报告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二级巡视员楼健博士作了题为“基层应急与消防体系建设的浙江探索”的主旨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着重分享了浙江省在乡镇一级建立应急消防管理站和乡镇专职消防队的一些工作探索;他指出,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全省基层应急消防队伍初显规模,履职能力稳步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乡镇应急消防管理站和专职消防队在治本攻坚、电动自行车整治、防汛防台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应急消防工作的专业化和实战化水平。


楼健博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高小平作了题为“系统集成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应急管理应当“守正创新、系统集成”,并从灾害史等视角回顾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历程,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实现应急管理内外的动态平衡、在法治体系中关注应急管理的比例关系、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应急管理赋能、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体系建设等系统集成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关键重点。


高小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作了题为“统筹常态化治理与非常态应急的系统集成路径——基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逻辑”的主旨报告,他指出要把系统集成的观点引入到常态性治理和非常态应急。常态化治理是非常态应急管理的基础和保障,非常态应急管理是常态化治理在紧急状态下的扩展和强化。要基于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的要求,通过系统集成与韧性治理的融合,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主动构建确定性。


朱正威教授作主旨报告



何文炯教授主持下半场主旨报告


南京大学张海波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综合应急管理二十年:进展与反思”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第一个十年为2003-2013年,第二个十年为2013-2023年,并重点对第二个十年中的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政社企关系、横向府际关系、纵向府际关系以及部门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从总体上来看,第一个十年体现出突发事件驱动的“彗星结构”,而第二个十年则体现出价值理念驱动的“雷达结构”。他提出了三个未来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分别为结构平衡问题、内生动力问题和责任平衡问题。


张海波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玖长教授作了题为“管理者风险认知模式与风险应对策略分析”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管理者风险认知的三种类型,分别为实体因素论、状态改变论和事件后果论。其中,对于规律清楚的突发事件类型,实体因素论的认知模式有助于提前预判风险;对于难以深入内部结构的突发事件类型,事件损失类的认知模式有助于提高应急效率;对于风险演化过程较长、因素较多的突发事件类型,状态改变论更有利于抓住风险的关键环节;从过程视角来看,构建韧性因素是抑制风险的有效策略。他还从风险化解的视角分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科学性,表示该方法发挥了体系的作用,整合多方力量与技术共同参与,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风险矛盾化解。


魏玖长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钟开斌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图谱——基于‘事件特征-管理体系-时空环境’框架的分析”的主旨报告。考虑到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存在复杂规律把握难、跨学科交叉融合难、实证调查研究比较难和复杂行为理论抽象难四大难点,他提出了“事件特征-管理体系-时空环境”的分析框架,并描绘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图谱,包含了六大重点领域以及这些领域下的21个优先发展主题。最后在政策建议上他表示要加强理论研究的总体规划,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学术共同体,开展国际对话合作等。


钟开斌教授作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刘涛教授作了题为“应急管理中的治理策略与迷局”的主旨报告。他由乔尔·S.米格代尔的观点“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在现代化之路上崎岖难行是因为其‘弱国家’的基本行政格局所致”引出对应急体系中政社关系的思考,提出从“协同程度”来看政社关系可能出现竞斥、竞合、协调和协治的四种关系,并且应急管理中的政社协调应当包含三个递进的层面,分别是:工具性层面(工具利益追求)、目的性层面(效果导向)和价值性层面(规范性理念的内化)。此外,他还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公共管理与治理中的阶序制和平序制对于应急管理的启示,指出平序制和阶序制的高水平耦合应该成为应急管理的常态,应急管理领域应该形成强国家和强社会“两翼共振”的状态,实现高效动员的国家、高竞争力的市场和高活跃度社会机制的有机结合。


刘涛教授作主旨报告


 12月7日下午,三个分论坛同时进行,每个分论坛分为上下半场。


顾金喜教授主持及评议分论坛一上半场


分论坛一的上半场由浙江省委党校顾金喜教授主持评议。


福州大学黄宇慧同学


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黄宇慧作了题为“An Edge Load Cascading Failure Model an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Couple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Considering Functional and Geographical Interdependency”的报告,从现有文献出发,分析了基础设施网络间的关联关系,在考虑层内连边及层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边初始负荷的定义方法,构建了一种新的关联基础设施网络的边级联失效模型,同时对比了不同边权重差异、边耐受性对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从攻击策略、关联关系、功能关联强度和地理关联距离方面探讨了级联失效在关联网络层间和层内的传播特点,认为基础设施系统脆弱性受组件层内连接差异性和组件负载能力和系统间的耦合关联模式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保护策略,为实际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诺同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硕士研究生陈诺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的设立提高了县域韧性吗?——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评估”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汇报。她以“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为切入点展开,将四川省芦山县成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SCM),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的设立影响县域韧性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中介模型探明了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空间溢出效应模型探究了综合减灾示范县的设立对邻近地区的县域韧性水平的影响。研究首次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试点的政策效果进行定量评估,理清了当前“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创建工作的发展现状,基于已构建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探索构建县域韧性量化指标体系,丰富了相关量化研究。


内蒙古大学王洋同学


内蒙古大学本科生王洋以“8·13堤坝溃口险情应对”为例作了关于“转译与抗逆力生成:突生危机下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何以联结?”的汇报,选取合适的案例,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讨了突生危机下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联结的内在机理。研究梳理了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内涵溯源和构建,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行动网络的初步构建和拓展深化,提出了共识驱动、党政动员机制和技术支撑体制三个概念,并得出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联结关系图,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路径。


上海理工大学李惠永老师


上海理工大学的李惠永老师报告的题目为“韧性导向下长三角应急设施协同布局的鲁棒优化模型研究”。他以“在城市群区域遭遇大型灾害时如何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如何优化传统以时间和成本为主的灾害救援目标?”“如何在灾害情境下应对不确定性,提高应急网络的鲁棒性?”为研究问题展开切入,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对响应阶段进行优化,设计考虑避难所、医院、仓库多设施协同的应急响应网络,集成避难、转运、物资分配功能,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区间鲁棒优化方法应对不确定性并进行仿真实验与策略优势分析,提升网络在灾害中的韧性和响应效率,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李惠永老师主持及评议分论坛一下半场


分论坛一的下半场由上海理工大学李惠永老师主持和评议。


浙江大学徐方廷同学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徐方廷作了题为“价值创造视角下数智赋能应急管理共同体构建的机理”的汇报。她从价值创造视角出发,对数智赋能应急管理共同体构建中的“三个问题”展开理论探讨:一是数智赋能之于应急管理的内涵是什么?二是数智如何嵌入并驱动应急管理共同体构建?三是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应急管理主体是怎样实现公共价值共创的?基于数智赋能理论和公共价值理论,阐释数智赋能应急管理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在分析应急管理公共价值实现流程的基础上,剖析数智时代应急管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同时,启示执政者从制度变革、工具创新和主体激活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应急管理共同体构建共创公共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李春晓同学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春晓作了题为“公共卫生事件中基层基层政府的‘层层加码’式避责行为的生成机制——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分析”的汇报。她聚焦基层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层层加码”式避责行为,提出了两个关键理论问题,即基层政府的具体避责策略和其避责行为的生成机制,并运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基于“制度—情境—行为”的分析框架,分析陕西B县基层政府应对公共卫生风险事件的案例。她指出为规避风基层政府通过扩大政策范围,扩大风险评估,超额完成数字化指标以避责;最后,她认为基层政府“层层加码”式避责是基层干部面对科层体系下的制度与基层社会风险情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代理者的基层干部在制度与情境的压力下,与上级政府和公众博弈后选择风险较小的理性行为选择。


浙江大学侯妍同学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侯妍作了题为“基于社区的养老服务应急策略与实践——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和睦社区为例”的汇报。她以和睦社区为例,深入探讨其在社区养老多维度发展中的实践与成效,分析其在养老保障与应急管理融合方面的策略与创新实践。研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多主体仿真对社会化养老形成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将研究范围从老年人和养老机构扩大到子女等家庭照料提供者。并采用ABM多主体建模技术模拟个体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复杂互动时,结合蒙特卡洛仿真及家庭人口仿真方法,剖析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对劳动力市场、家庭结构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多维影响。通过系统性地分析案例,旨在提炼出可供其他社区借鉴的经验与模式,以期为推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邱心怡同学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邱心怡作了题为“促进还是抑制:公众安全感知如何影响应急合作生产?”的汇报,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公众安全感知对应急合作生产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公众安全感知对应急合作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安全感知的“促进论”,公众对政府的绩效感知在其中发挥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据此提出政府可进一步关注公众多维度的安全感知,加强对公众参与应急合作生产的保障,注重提升政民互动的主观体验,以有效促进应急合作生产和维护公共安全。


蒋潮鑫老师主持及评议分论坛二上半场


分论坛二的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蒋潮鑫老师主持并评议。


浙江省委党校王竞杰老师


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王竞杰作了题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府际协作网络演化机理研究”的报告。她使用ERGM方法,以新冠肺炎、“4•20”芦山地震和“3•21”响水爆炸案为案例,通过抓取政府网站、网页新闻和报纸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和人工编码,从网络结构、个体特征、环境背景三个维度进行探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府际协作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和网络生成机理。她表示行政控制主导网络生成,自主动员辅助进行行政控制,集权体制下的分权、行政异质性和社会资本是网络生成和运行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她总结到,中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府际协作网络演化的机理总体呈现出行政层级控制下的“交互-信任”型特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义娜特任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义娜特任研究员作了题为“网约车司机的控制幻觉如何造成职业伤害”的发言。她指出当前网约车司机的控制幻觉显著正向影响司机的不幸福感知,并导致更高的职业伤害风险。她进一步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指出职业伤害预防培训和工作技能培在控制幻觉与不幸福感知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这两种手段有效降低控制幻觉对不幸福感知的影响,从而间接减少职业伤害风险。她的发言刻画了算法的能力平均化倾向对控制感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差别性影响,指出了司机对算法分配和绩效评价的情绪反应如何导致长期的职业伤害风险。


中国海洋大学高天姿同学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高天姿作了题为“Burnout rather than Dissatisfaction as Mediators: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al Support in Firefighters’ Turnover Intentions”的发言。她探讨了组织支持和个人支持在消防员离职意向中的作用,特别是职业倦怠和工作不满作为中介变量的角色。她指出,组织支持对消防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工作态度有积极影响,而个人内部支持包括个性特质、职业兴趣和身心健康。进而指出职业倦怠是离职意向的主要中介变量,强调了在高风险领域如消防工作中,组织支持和个人支持对于缓解职业倦怠、提高员工留存率的重要性。最后她提出在实际中,提供组织和个人支持、内在激励和调节负面情绪对降低离职意向有帮助。


浙江大学姚健庭同学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姚健庭作了题为“Reveal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perspective”的发言。他基于合作网络视角揭示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聚焦于安全标准化的实施效果,以复杂网络分析、信息链模型、网络韧性模拟仿真的方法论和ucinet、gephi、Python、Learning to Optimize算法等工具探讨了安全信息在组织网络中的传递问题,指出信息孤岛削弱了网络韧性,并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信息孤岛与其他主体间联系的重要性,以提升网络韧性和组织安全性能。


李义娜特任研究员主持及评议分论坛二下半场


分论坛二下半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李义娜进行主持评议。


浙江师范大学葛洋同学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葛洋同学作了题为“政治吸纳、甄别与行政共担:结构双重性逻辑的息访之道——以浙江Q区H镇信访‘6070’基层应急调处组织为例”。他指出,目前基层信访囿于乡村社会与基层政府之间结构性的张力,致使其治理过程落入了循环往复的“悬浮-低效-中心”的困境之中,具体表征为“政治性-行政性”两种属性的对垒和失衡。藉华南丘陵地带Q区H镇的经验案例,认为基层应急调处组织的援引之下,通过“政治吸纳、甄别”与“行政共担”的职能,能够实现政治性与行政性的平衡,实现源头息访。并尝试与群众路线、科层式思路下的治理研究进行对话,以找回群众、调和群众矛盾,推动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为目前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国家信访局的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基层信访治理格局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参考。


广西民族大学杨程同学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杨程同学作了题为“构建信任的桥梁:媒介传播如何助力公共危机中的政策遵从”。报告以“如何在公共危机中通过不同媒介精准传递信息,有效引导公众遵守政策?”为研究问题,以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和社会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2022-2023年收集的2453份调查数据,探讨不同媒介在危机中对公众的政策遵从行为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公众使用权威媒介可以有效促进政策遵从行为,而社会媒介对政策遵从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政府信任在权威媒介和政策遵从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在社会媒介和政策遵从行为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为未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浙江大学杨玉文同学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杨玉文同学作了题为“政府信任与家庭韧性——灾害重建的双重中介路径研究”,从灾害中的家庭韧性和重建中的政府信任出发,以社会资本和安全感知为中介变量,探讨政府信任通过社会资本和安全感知两个中介变量如何影响家庭韧性,以杭州市家庭样本为抽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分析政府信任对家庭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复原能力的双重作用机制,揭示这些机制,并为未来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如何援助家庭自我恢复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补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帮助优化政府在危机中的资源分配与决策,提升家庭韧性,并在实际应急管理中平衡政府援助与家庭自我恢复的关系。


中山大学的秦枭童同学


中山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秦枭童作了题为“亡羊补牢:自然灾害应对失败后地方政府信任修复的策略比较”的汇报。汇报从政府信任危机的两种情境出发,以“自然灾害背景下如何修复受损的政府信任?修复是否有效?”为问题进行研究。研究采用前后测组间设计的2021年H省Z市洪水事件情景实验,认为缺乏能力情境下,问责官员和改进机制都能恢复因自然灾害而失去的政府信任,两种策略的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违背承诺情境下,两种策略同样都能恢复政府信任,但问责官员的效果显著好于改进机制,后针对结果进行解释与分析,提出理论与实践启示,弥补了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归因理论的局限,为政府于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在不同情况下采取适当的修复策略提供了理论见解。


王泽林老师主持及评议分论坛三上半场


分论坛三的上半场由中国计量大学王泽林老师主持并评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吴佳老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吴佳老师从我国整体安全观出发,分析我国目前突发安全问题的复杂形势。吴老师认为,随着现代社会风险因素的不断叠加,我国面临全新的公共安全压力,这对我国应急管理学科提出了结构、过程和功能三方面的新时代需求。吴老师进一步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从单灾种应对到整体应急管理部门建立的过程,同时阐明了现阶段改革进程中的新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应急框架建构的内部张力、机构建的化学反应、任期追责与长期制度建设、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运行难题等,这表明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依然需要继续探索。


浙江大学赵丽娟同学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赵丽娟分析了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出现的就业不稳定、工作条件不稳定、工作与家庭难以平衡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风险,回顾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这三次重大危机期间东亚国家社会政策的调整。强调了东亚各国社会福利改革轨迹的异质性和同构性特征。提出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不断出现的新社会风险使传统的社会福利模式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危机往往成为社会政策改革的催化剂,迫使政府重新评估并调整其政策框架,以更好应对新的挑战。


合肥工业大学武凤珍同学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武凤珍将重大安全事故视为一个事件系统,基于事件系统理论,选取事件时间、空间及强度三大属性,深入探究其对政府危机学习行为的作用机理。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危机学习理论的定义,但公认危机学习是应对和预防危机事件的重要过程。武凤珍研究生选取重大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调研,深入挖掘时间系统理论和危机学习理论,结合理论洞察整合为理论框架。研究结论认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危机学习需要进一步拓宽学习主体及范围、完善学习行动及方式,并强化学习效果评估。在事件系统理论框架下,重大安全事故如何具体影响政府危机学习的过程与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浙江大学张梦雨同学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梦雨在应急情境下分析基层政府在应急管理中不仅面临上级层层加码的政策压力,也面临自身存续的生存压力,借助4R危机理论分析基层政府的避责动机和行为。研究发现,减缩、预备、反应、恢复四阶段中基层政府的避责行为存在不同的策略,其中反应阶段是避责高发阶段,也是影响幅度最大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基层官员同时被制度规范和主观动机同时影响,不仅利用制度缺陷规避责任,同时也会基于自身利益进行行为选择。


许钢焱老师主持及评议分论坛三下半场


分论坛三的下半场由香港理工大学许钢焱老师主持评议。


山东大学李涛同学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涛作了题为“基于XGBoost-SHAP-博弈论-云模型的沿海地区地震预警措施有效性评估”的发言。她通过X G Boost 模型、SHAP、博弈论中的 Shapley 值方法及云模型(CM),对五种地震预警手段的有效性和评估特征值表现进行分析,通过专家评分和多准则分析量化每种预警手段的表现形成了系统化评估结果。


湖南农业大学李一帆同学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一帆的发言题目是“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量化评价——基于PMC指数模型分析”,他基于对我国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文本分析,运用PMC指数模型对其进行了全面的量化评价。他通过研究发现,全国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PMC指数均值为8.09,整体质量达到了“优秀”等级。23省的预案被评为“优秀”,在资源保障、信息报送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但部分省份的预案仍存在重要维度缺失或不完善的现象,尤其是在组织指挥、信息共享和舆论引导等方面。


武汉理工大学周子安同学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周子安作了题为“基于三元空间理论的突发公共卫生区域应急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的发言。她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方法,结合CRITIC方法、熵权法、AHP的博弈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方法对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横向和纵向维度上对各区域应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利用SHAP值法探究影响突发公共卫生区域应急能力关键因素。她通过研究发现各省份应急能力逐年呈上升趋势,但结构不均衡和空间布局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事前准备的应急能力低于事中响应和事后恢复的应急能力,在地域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网密度是影响突发公共卫生区域应急能力的关键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白晋宇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