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十五五”时期社会保障发展规划课题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劳动保障部原副部长王东进、国家医疗保障局原副局长陈金甫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课题组成员等30多人参加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教授出席会议,并就“十五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何文炯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十四五”期间也有诸多积极进展。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不相适应,因而“十五五”时期必须深化改革,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他强调,“十五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需要充分注意四大因素: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二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三是民众对风险保障需求和对基本保障公平性诉求不断提高;四是经济增速趋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他指出,当前社会保障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保障权益设置不平等,因此要按照国民社会保障权益平等、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平等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项目体系,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创新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机制。据此,当前的重点是,要按照“抑峰填谷”的原则,控制高保障群体的基本保障待遇,稳步提高以农民为重点的低保障群体的基本保障待遇,严格控制和缩小群体间的基本保障项目差异和待遇差距,同时逐步降低社会保障待遇的户籍关联度。他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优化,使之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有效机制和重要力量,要防止和杜绝由社会保障政策引起的社会风险。他特别强调,要把改进和加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保障作为落实“投资于人”思路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为全民提供稳定的预期,从而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增强低收入群体的现实消费能力,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信心,并服务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他还指出,要改进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机制和社会保障相关服务供给机制,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效率,并促进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