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9日至20日,“保险与民生2025年度论坛”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京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安财经大学、郑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中华保险公司、中原农业保险等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论坛开幕式由智慧绿洲未来区域发展实验室(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跃华教授主持。

张跃华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当前我国保险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学界进一步匡正学术风气、深化国际对话,推动真正具有原创价值的学术成果产出,助力我国保险研究实现良性发展。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党委委员、农村保险部总经理孙瑞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保险市场面临快速变化的宏观环境与行业生态,学术研究对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表示应持续举办此类高质量学术论坛,构建学界与业界的长效对话与合作机制。

何文炯教授致辞

孙瑞总经理致辞
为期两天的论坛围绕农业保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数字化转型、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共开展了15场专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钱林义教授分享了一项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保险理赔文本分析研究,通过比对医院与保险公司文本,检验理赔相关信息的一致性,为提升保险理赔审核效率与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与方法参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郭振华教授从“保费是成本还是损失”出发,修正了前景理论的效用函数,其改进模型更好解释了投保人愿意支付更高附加保费的行为逻辑。武汉大学潘国臣教授团队分享了极端天气与粮食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指出农业保险有效缓解了高温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冲击。中央财经大学毛磊教授展示了一项关于合作社与农民内生偏好的实验研究,发现合作社成员身份显著提升了农民的合作倾向。
中华保险公司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吴学明从行业视角系统阐述了农业保险“双精准”工作的数字内涵与实施路径,强调构建标准化、真实可靠、可验证的数据体系是推进工作的关键。中原农业保险乡村振兴部负责人李志愿博士从保险类型、县区地域等角度解析了河南省商业农险内卷式竞争现状,呼吁通过健全监管和加强农户教育来破局。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陶海鑫老师基于某医院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开展医保异地结算方式改革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显著降低了非本地医保人员的自付费用。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周正康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发现,农业保险显著提升了农户疫情报告概率。

中央财经大学王丽珍教授系统梳理了保险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的理论关联,实证分析发现社会责任对保费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西安财经大学徐婷婷老师研究表明,气候风险对中国财产保险市场韧性构成显著挑战,而数字化转型有助于缓解这一冲击。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译文基于微观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保险通过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促进了居民消费相关的碳排放。
东京大学博士生应文杰分享了一项关于保险销售环节事前道德风险的研究,通过一个列表实验分析发现职业伦理培训能有效抑制销售人员与参保人的合谋退保行为。浙江大学硕士生王舒怡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市场现状,指出应通过完善市场运作和健全监管来促进市场长效发展。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邓柏禹的报告指出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效果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岁磊副教授的理论研究表明,低稳定性岗位雇员更易发生道德风险行为,其保职努力程度也较低。

本届论坛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论坛不仅为学界与业界搭建了深度对话的专业平台,更通过聚焦民生相关的保险议题研讨与扎实研究成果分享,为保险服务民生、行业应对挑战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实践路径,也为推动我国保险领域的理论创新、政策优化及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交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