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炯金维刚林卡出席“十五五规划与社会保障”学术讨论会

发布时间:2025-11-03浏览次数:10


202510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承办的社会保障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十五五“时期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出席并讲话,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做会议总结。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本次会议分四个阶段进行,先后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林义、王杰秀和学会监事童星主持。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保障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继续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同时,社会保障应优先聚焦最需要保障的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及劳务派遣工三大群体,他们和广大农民构成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需要“雪中送炭”的核心对象。他同时指出,面向未来的社会保障要实现从“社会保障”到“保障社会”的理念转型,更加注重付诸行动、落实成效,并最终以深化制度改革为导向,保障最需要保障的人。他援引了1951年国家在财政极度紧张情况下仍建立退休金制度的范例,强调社会保障要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主人翁”的获得感。这种理念转变要求将社会视为“人类生活共同体”,通过夯实保障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他还用木桶理论生动比喻了社会保障在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容水量的是最短的板,但决定能否存住水的却是桶底的牢固程度——这个底就是社会保障”。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就业形态涌现、地方财政压力增大三重挑战,他强调,亟须通过社会保障理论创新指导制度实践,并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系统性构想:目标上要建成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发展普惠型社会福利;原则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尽力而行与量力而为;实施中要注重系统集成、公平普惠,最终构建起能增强人民信心、托底民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体系。最后,他高度评价了“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的讨论方式,指出“务虚”的实质是从实务中提炼规律性认识并最终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其目的既在于解放思想又在于统一思想。他希望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能够常态化举办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这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保障改革实践的系统性认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自主知识体系,进而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我校何文炯、金维刚、林卡教授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教授在发言时指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重提“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强调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三是“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这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据此,要看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理性地寻找社会保障领域近五年可以做的事情,努力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他认为,要通过改革创新,把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和收入再分配功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稳定的预期,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信心,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他指出,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某些项目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变化,需要改进制度设计,尤其是要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化,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适应人民群众对风险保障更充分、基本保障更公平的诉求变化。他强调,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设计时,需要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人口老龄化应对思维,高度重视代际均衡。他特别指出,“十五五”时期,要严格控制、努力缩小基本保障待遇在群体间的差距,积极推进同类基本保障项目的制度整合,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做出积极的贡献。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金维刚教授在发言时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比较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平性问题和守住社会底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保障不仅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应当努力实现社会公平,而且社会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网,需要承担托底保障的责任。因此,在“十五五”时期,要把在社会保障领域促进社会公平和守住社会底线作为制定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发展规划中的两个工作重点,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特别是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尽可能缩小不同制度、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过大问题,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努力消除由于不公平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同时,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从制度上织密扎牢社会安全网,切实有效地承担托底保障的功能,在社会保障领域坚决守住社会底线。



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卡教授在发言时指出,“十五五”规划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就要提升生活质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没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就没有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国家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主要原因是中等收入群体太弱,形成贫富两极分化。中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不够大,房地产市场下行和民营经济躺平现象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为此,至少需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即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理性社会。“十五五”规划把发展市场经济放到了关键地位,为此就需要保护私有财产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用市场经济作为医治权力经济的良药。二是培育理性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培育具有理性化和法制化的公民。“十五五”规划强调对外开放,有益于形成国民的国际视野,破除民粹主义,培养具有理性法治和创新精神的公民。“十五五”规划也强调民生建设和促进就业。为此,倡导“全民基本收入”的理念和国民年金的政策理念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第一支柱的建设。特别是在弹性就业日益普遍,人工智能代替人力越来越流行的“新常态”中,解决“工作者贫困”和“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保障的关键问题。在发展以就业为基础的社会保险项目作为第二支柱时,要强调多劳多得,强调按生产要素合理分配,逐渐形成合理的收入结构和阶层结构。 要倡导发奋图强和社会创新精神,使人们在各个领域中去追求成功,从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此引领追求市场发展,步入富裕、文明和理性的现代化时代。